宜興環科園:從創新實踐者到國際開拓者
10月19日,位于江蘇宜興環科園國際環保展示中心的芬蘭館開館。不到4年,宜興環科園和芬蘭拉赫蒂商務科學園、韓國仁川科技園、丹麥卡倫堡生態工業園等結為友好園區,建成了中德、中韓、中以等10個國際清潔對接中心;牽手俄羅斯科學院、莫斯科國立大學等在宜興共建聯合應用研究中心,美國工程院院士格雷·戴格合作建立外籍院士工作站;目前,正在實施的國際先進技術合作項目達上百項;一批環保骨干企業赴馬來西亞、尼日利亞、俄羅斯、美國設立生產基地和代表處,不斷深化區域環保合作發展……
中國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不僅是一個創新“實踐者”,更是一個走向國際的“開拓者”。用宜興市委常委、宜興環科園管委會主任朱旭峰的話說,“我們要通過實施國際化戰略,加快推動從中國的‘環保之鄉’成為‘國際環保之都’、國際化科技創新城、全球環保產業中樞。”
創新國際合作模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宜興具有我國唯一以環保產業為特色的國家級高新園區,是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之一,而環科園更是有著25年的園區發展經驗和宜興環保產業40多年的產業積淀。在國際業界,有這樣的說法,“中國環保看江蘇,江蘇環保看宜興,宜興環保看環科園。”
如今,這里創新要素集聚,創新活力迸發,環保產業發展模式發生了新變化,呈現出新的業態與形態;這里集聚環保企業1800多家,配套企業3000多家,產業鏈覆蓋了水、土、聲、氣、固、儀及配套產品等七大類,形成200多個系列、3000多個品種,擁有上萬名環保專業研發人員,發展成為一個獨具特色的優勢產業。
這樣的發展速度和競爭優勢,在朱旭峰看來,得益于宜興環科園在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中,認真總結和吸取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有條不紊地推進合作、引進、研發、轉型四項工作,在產學研方面與國際先進國家、地區、院校及企業謀求合作的同時,還將產業已有優勢和未來趨勢相結合。
2013年以來,環科園在科技部、環保部、江蘇省政府支持下,加強與中日、中韓、中柬、中非、“上合組織”等各參與國之間的合作,加入了歐洲商業與創新中心聯盟(EBN)、國際清潔技術網絡(ICN)等創新組織,與芬蘭、荷蘭等10個國家建成了國家級清潔技術對接中心。
至今,環科園代表國家已開展中韓、中新、中美、中以四個國家間環保產業的合作項目。每年宜興環科園參加各種國際著名環保展及多國交流會30余場次。
宜興環科園國際化合作有一大亮點:以政府參股示范的方式,先后建立起中芬油泥污染治理、中荷高濃度有機廢水厭氧消化處理、中韓曝氣合作等五個環保示范項目,均取得理想的效果;在與“上合組織”成員國開展合作之前,就針對境外項目的“環境醫院”輸出的特殊性,探索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獨有的商業運作模式和金融支持模式,成為“國家級環保事業交流代言人”。
集聚國際優質資源打造合作發展優勢
環科園在歷年逐漸穩固積累的合作中,不斷吸引世界各地的環保產業高端人才、研究團隊、高校院所,成為宜興本土環保企業的戰略合作伙伴。
眼下,宜興環科園與德國琥珀,日本日產,韓國大邱環境工團、斗山重工、恩貝康思、LG集團等世界知名環保企業建立合作。其中,凌志環保、江華集團分別與美國PARC研究中心、以色列魏茲曼研究院聯合成立了創新研究院。近年來,宜興環科園都有一批環保研究成果問世,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環保產品投入市場。
雖然環科園在國內水處理市場占有率一直保持領先,但在朱旭峰眼里,還不具備環保產業的全局優勢。
“在邁向國際化的道路上,我們需要與更多有著深厚知識和技術積累的國內外院校機構進行更為廣泛和深入的合作。這樣才能更迅速有效地轉化研究成果,并運用到環保行業的產能升級與普及推廣上。這不僅是簡單的強強聯合,更重要的是在良性的競爭環境中,形成更加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和更加多樣化的創新機制,以聯盟的方式突破國家或地區的技術壁壘。”朱旭峰說。
今年,環科園重點加緊建設全國第一個涵蓋水、聲、氣、固、土、儀全領域的環保產業高地;依托中國宜興環保技術和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分別與浩遠集團、中信環境成立了環保產業發展基金,組織45家國際知名企業和國內優秀環保企業,成立“一帶一路”環保“走出去”企業聯盟。
10月27日,主題為“集聚全球創新資源,引領產業高端發展”的2016(第四屆)中國環保技術與產業發展推進會,又將在宜興舉行。期間,環科園將依托新一輪《部省合作計劃》,以“創新中心”“環境醫院”建設為載體,著力搭建集高端創新資源整合和開放共享、產業技術集成創新和快速轉化、新業態組織和商業模式創新、高科技企業創生和產業衍生為一體,覆蓋產業價值鏈全過程的國際創新服務平臺,全面提升區域環保裝備技術創新能力與產業化水平,打造成為環境領域的卓越創新中心;以“水生態科技城”等建設為契機,引進國際優質產業要素,建設立足當前面向未來的環科新城創新生態體系,形成可復制易推廣的生態治理示范模式。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