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處置項目投產后“無米下鍋” 誰該為建筑垃圾買單?
“垃圾只是放錯地方的資源。”但現實情況是,要把垃圾放對地方,并非易事。建筑垃圾產出量大,絕大部分卻只能簡單填埋,成為城市環境治理的“頑疾”。
數據顯示,目前北京建筑垃圾年產生約4000萬噸,但資源化利用比例不足5%,與發達國家90%左右的利用率相去甚遠。記者近日采訪獲悉,建筑垃圾處理企業吃不飽,深加工產品質量不過關,政府優惠政策未落實等因素,使得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叫好不叫座”。
建筑垃圾仍走填埋老路
伴隨著隆隆的機器轟鳴,堆積如小山的混凝土、磚石塊等建筑垃圾,被大口“吞”進破碎機“嘴”里,等“吐”出時,大塊的建筑垃圾已被“嚼碎”。再經二次破碎和篩分,這些建筑垃圾就搖身一變,成為不同規格的骨料,大的直徑三四厘米左右,小的直徑0.5厘米左右,還有的成為常見的細砂。這是日前記者在南五環附近西紅門鎮看到的一幕。
“大顆粒骨料可以當修路底料,也能用于河道修復,小顆粒可用來鋪設微景觀地形。”現場一位負責人說。據了解,西紅門這兩年正在升級改造,經測算將產生500多萬立方米(1立方米約折合為1.5噸)的建筑垃圾。如此大體量的建筑垃圾何去何從成為難題,“正規消納場的容量根本不夠用,要是繼續外運填埋,很可能會出現偷倒的現象。”鎮里相關負責人坦言。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現在外運建筑垃圾每車成本500元,每車裝載17立方米,平均每立方米外運成本約29元。為減少垃圾外運填埋,鎮里引入一套建筑垃圾處理設備,按每立方米30元的補貼標準,對建筑垃圾就地破碎、資源化利用。外運填埋與處理利用成本基本持平,還實現了建筑垃圾變廢為寶,產生一定的環保效益。據了解,從去年7月以來,西紅門鎮共處理建筑垃圾36萬立方米,產生成品料17萬立方米。
然而遺憾的是,像西紅門這樣對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的,并不是普遍現象。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發展研究中心劉思慧介紹說,目前北京建筑垃圾資源化的比例不足5%,企業不足10家,實際處理量不過200萬噸。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府參事、垃圾對策專家王維平也表示,目前全國包括北京市對建筑垃圾幾乎還都是填埋。
企業投產后“無米下鍋”
“十二五”期間,北京市曾提出建成5個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首鋼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是為數不多建成并投產的項目之一。據介紹,該項目每年可處理約160萬噸建筑垃圾,但企業如今卻面臨“吃不飽”的尷尬。
據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預計處理建筑垃圾約25萬噸,開工率較低。開工不足的直接原因是原料不足。他介紹說,按規定建筑垃圾產生方要給建筑垃圾處置方每噸30元錢處置費,但收費一直沒能有效落地。“想要建筑垃圾,錢的事兒就別提。你要是收處置費,人家就不上你這兒來。”這位負責人也很無奈,如果沒有處置費,就意味著企業在經營中處于虧損狀態。
劉思慧也認為,目前建筑垃圾簡單填埋成本低,建筑垃圾產生方為節約垃圾處理費選擇填埋,這就導致企業無米下鍋,即便建成建筑垃圾處理設施,也無法維持生產。
王維平則從技術方面作出另一番解釋。他認為,國內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企業的設備普遍不能工業化運轉,“也就是不能穩定運行,三天兩頭兒壞,如果按量給它提供垃圾原料,它還不一定吃得消。”這也是導致建筑垃圾處理止步不前的一個重要原因。
建筑垃圾被處理成骨料后,相當部分成為修路時的路基料,但市場對再生建材認可度低,設計、施工等單位仍習慣用天然材料,即便再生材料售價比天然材料略低且質量合格,設計、施工單位也怕承擔風險,不愿使用建筑垃圾再生產品。
“只有深加工為再生建材成品,才能賺錢。但以目前企業的技術水平,仍很難做到,也就不能走向市場。”王維平指出了建筑垃圾資源化的一大軟肋。
誰該為建筑垃圾買單?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中心城區功能疏解等重大工程的推進,北京建筑垃圾產生量還將迎來新一輪增長。據預測,“十三五”時期,北京市建筑垃圾產生量仍將維持高位,2020年預計達到5200萬噸,年增量約為300萬噸左右。
“處理建筑垃圾利潤太薄,一噸才兩三塊錢的利潤。這還是在設備少出問題的情況下,搞不好就會賠錢。”西紅門建筑垃圾處置公司負責人說,目前只能靠出售成品骨料平衡盈利。
由于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具備社會公益性質,且利潤微薄,僅靠市場無形之手顯然很難推動。劉思慧建議,應盡快參照國家針對循環經濟企業的優惠扶持政策,在土地優惠、資金補助、稅收減免、信貸支持、電力優先等層面出臺可操作的具體方案,促成已規劃多年的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建成投產、形成產能。
王維平則給出了另一條解決辦法,對建筑垃圾進行平臺化管理。即通過前期評估測算所有建筑商可能產生的建筑垃圾數量,建筑商需把垃圾處理費先交到平臺賬戶,才能獲得開工證,然后再由平臺指派相關企業運輸和處理這些建筑垃圾。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