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看海綿城市"抗澇神器"
“打船出門”、“游泳上班”、“城中看海”......暴雨引發城市內澇,成為多少市民心中難掩的痛。為此,國家啟動“海綿城市”試點,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走進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市---四川遂寧,實地探秘我國新型城市雨洪管理理念及其背后的“黑科技”。
1、緩解城市“雨中看海”尷尬
遂寧市復豐巷小區地處低洼地帶,是上世紀90年代建設的一個開放式小區。由于管道沒有雨污分流,過去每逢下雨,居民出行困難。社區業委會主任王澤富拿著一張老照片說,2013年6月的那場特大暴雨,小區積水1米多深,真可以劃船了。
2015年,遂寧市成功申報了國家“海綿城市”試點,計劃投資50多億元,通過3年時間實現城市雨水可通過地面自然積存、滲透、凈化,減少城市內澇,做到“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最終成為“會呼吸”的“海綿城市”。
試點過程中,復豐巷這個曾經內澇嚴重的小區動了一場“海綿手術”。記者在現場看到,這里不僅進行了地下管網改造,新建了一條排水溝,增大了污水管道過水量,道路上還鋪上了透水混凝土。
復豐巷小區的變化只是遂寧市“海綿城市”建設的一個縮影。遂寧市建成較早的“川中大市場”,隨著城市規劃建設,周邊道路高于市場內部,形成了城市自然低洼地帶。過去,每逢大雨易發生內澇,商家苦不堪言。如今,經過“海綿化”改造,川中大市場和濱江北路內澇區域的積雨,將進入附近的濕地公園。轄區社區主任唐彩霓說,現在的防汛工作好做多了。
“城市的開發建設改變了自然循環。由于屋面和地面不透水,能夠吸收雨水的地面和水面急劇減少,地下水的滲入更是匱乏,導致地表徑流不斷增加,加大了內澇威脅。‘海綿城市’就是通過基礎設施改造,讓城市水環境恢復開發前的水平,降低城鎮化建設對自然生態的影響。”遂寧市副市長羅孝廉說。目前,當地已完成45個城市內澇點整治,經受住了去年以來三場強降雨的考驗。
2、“海綿城市”究竟有啥法寶?
“海綿城市”究竟有啥法寶?原來,這是一種新型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讓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可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在住建部門工作人員帶領下,記者來到了市體育中心、聯福小區等示范點。在遂寧市體育中心改造后的道路上,工作人員現場給記者做了一場實驗。他直接用水龍頭對路面進行沖洗,水迅速地從道路滲入地下。記者從一個用鋼化透明玻璃鋪就的坑洞側面見到,下滲的水通過顆粒較粗的碎石層流進細沙層,隨后進入最低層的蓄水模塊。當蓄水模塊達到一定儲存量時,多余的水就通過排水管網,流向不遠處的水塘和濕地。
在遂寧經過改造的河東新區芳洲南路,路面也是特殊材質透水混凝土。用灑水車模擬短時強降雨,1分鐘內噴出5噸水在路面上,從噴水開始計算6分30秒后,積水完全消退!據介紹,這種透水混凝土地面以下結構依次為蓄水層、覆蓋層、種植土壤層、砂層、礫石層,砂層的蓄水功能較好。
3、黑科技要給力“大海綿”格局更關鍵
通過技術改造將易澇地區變成一個個“海綿體”,這能否徹底解決城市內澇問題?專家認為,關鍵還在于從規劃上著手,構建“大海綿”的城市格局。
遂寧市河東新區住房與城鄉建設局副局長李建寧說,“海綿城市”的具體工程項目,就是常說的“小海綿”,只能提高城市內澇防范的等級和標準。要徹底解決城市內澇問題,要從規劃上,從更加宏觀的層面構建“大海綿”。比如,加強對這座城市的藍線、綠線保護,在更大的區域范圍內增強城市的調蓄和行洪功能。
遂寧市是聯合國授予的“綠色城市”,市里一直踐行綠色發展的理念。在建設“海綿城市”試點中,當地重點打造沿山生態走廊、沿江、沿河公園、濕地,形成完善的山水生態體系,著力打造“大海綿”格局。
記者在遂寧市蓮里公園看到,這里建設了許多美麗的小池塘景觀,顯得格外別致。更讓人沒想到的是,這些小池塘也是一個個“小海綿”設施,他們通過管網設施,與一旁的濕地、河流相聯通,又組成了一個“大海綿”。
遂寧市委書記趙世勇說,遂寧不但要追求讓城市在綠水青山中自然地生長,還要堅持為人管城,倡導綠色生活,推進人城融合,通過海綿城市建設進一步改善城市人居環境。例如,為解決圣蓮島開發建設帶來的環境問題,遂寧市就借助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之機,對島上的水量和污染進行了控制,全面恢復水文循環。
據了解,遂寧市目前正全面推進“海綿城市”試點建設,推進生態修復,通過科學規劃布局和選用下沉式綠地、植草溝、雨水濕地、透水鋪裝、多功能調蓄、濕塘及雨水利用等低影響開發設施及其組合系統,實現雨水在源頭的積存、滲透、凈化和減量,將75%的雨水控制在源頭,有效緩解“逢雨必澇、雨后即旱”的尷尬。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