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內8月底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廈門全面推進垃圾分類!
昨日(26日),記者從廈門市垃圾分類管理中心了解到,根據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今年我市將大力開展垃圾分類和垃圾不落地工作,按照目標要求,到2017年8月底,島內思明、湖里兩區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2017年底,集美區、海滄區建成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40%以上,同安區、翔安區建成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30%以上,島外各區開展農村垃圾分類試點;到2017年底,全市市民生活垃圾分類知曉率不低于85%。
伴隨城鎮化進程的逐步加快、人民生活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垃圾圍城”“垃圾下鄉”成為城鄉發展的“痛點”。環保部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大中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約為1.856億噸。如果用裝載量為2.5噸的卡車來運輸這些垃圾,所用卡車長度近50.4萬公里,能繞赤道12圈。而在廈門,垃圾量大的問題同樣不容忽視,目前,廈門日均生活垃圾量已接近5000噸,其中,超過60%的生活垃圾直接填埋,位于東部固體廢棄物處理中心的垃圾填埋場已不堪重負。開展垃圾分類,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是提升城市承載力和宜居度,助力我市建設“五大發展”示范市的必由之路。
廈門市在推動垃圾分類工作方面,科學籌劃、循序漸進、蹄疾步穩,推行生活垃圾分類與清潔直運相結合理念,推動源頭、中端、末端處置分類的生活垃圾管理模式,探索建立部門協作、全民參與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機制,垃圾分類工作逐漸步入了良性軌道。2016年上半年,我市相繼出臺了《廈門市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工作方案》、《廈門市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管理辦法》等,啟動了我市的垃圾分類工作。2016年10月,廈門市垃圾分類管理中心揭牌成立,主要職責是加強垃圾分類工作的組織管理。近年來,通過持續建設垃圾焚燒發電廠、垃圾分類處理廠和餐廚垃圾處理廠等環衛基礎設施,我市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垃圾分類末端處置能力。目前,我市已推動建設垃圾直運線路17條,涵蓋工礦企業生活垃圾收運,高校生活垃圾收運、居民生活垃圾收運等方面。思明區鼓浪嶼、瑞景公園小區;湖里區欣悅園小區、康樂小區2期;集美區濱水小區一二期;翔安區萬科金色悅城等19個小區(社區)的垃圾分類試點工作開展順利,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做法。
接下來,廈門市將在每個街道辦事處建設一個覆蓋1000戶以上居民的垃圾分類試點小區,已有的試點小區要擴大試點范圍和覆蓋人口。同時,將加快推動垃圾分類法制建設,引導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由規范化、制度化向法制化進步。
居民家庭的生活垃圾按照可回收物、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四類。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