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邀請專家問診臭氧污染防控
“方向對了,就是進步;方向錯了,就是退步。希望各位院士專家能為成都平原地區臭氧污染防控指明方向和路徑。只要方向、路徑對了,我們就能對癥下藥、精準發力。”近日,四川省環保廳召開成都平原地區臭氧污染防控工作推進會,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研究員等15位專家組成“問診團”,為成都平原地區臭氧污染防控“把脈”。
記者從成都平原地區臭氧污染防控工作會獲悉,四川正在建立揮發性有機物排放動態管理平臺,并將于近期發布揮發性有機物地方排放標準。
1臭氧污染程度加劇
各地急待理清原因
據了解,臭氧是四川省尤其是成都平原地區夏季大氣環境的首要污染因子。2016年成都臭氧年均濃度超標,去年8月臭氧全國倒數第一,導致綜合排名倒數第二。成都平原地區除成都外,德陽、資陽、眉山、遂寧臭氧濃度也較高。污染區域有所擴大,并首次出現4天的區域性污染。
相較去年,今年臭氧污染程度有所加劇。
去年,成都4月僅污染一天。而今年,同期污染天數達到5天。成都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譚欽文介紹,成都雖然通過一系列硬措施,PM10、PM2.5等重點污染物指標年均濃度持續下降,但夏季臭氧污染的形勢仍然很不樂觀。
除了成都,其他幾個成都平原城市在4月也受到了臭氧污染的影響。截至今年5月7日,德陽首要污染物為臭氧的天數達23天,與去年同期相比,天數增加12天。截至5月3日,眉山出現6天臭氧污染,較去年同期多6天,臭氧濃度比去年同期上升5%。4月15日出現全省第一個臭氧中度污染,較2015年提前28天,較2016年提前26天。
“德陽市迫切希望能夠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大幅削減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降低城區臭氧濃度。但由于家底不清、管控和整治技術能力不足等原因,臭氧污染防控工作進展較緩。”面對如此形勢,德陽市懇請與會院士、專家能為德陽現場把脈,理清原因。
成都、眉山、綿陽也紛紛說出自身的問題和疑惑點,希望院士和專家能出謀劃策,為未來的臭氧治理找到出路。
2院士專家齊支招
找對方向、思路是關鍵
推進會上,針對成都平原臭氧污染的上升趨勢,包含7位院士在內的十多位大氣環境專家,從不同層次和角度為成都平原地區臭氧污染尋找防控技術思路和方向。
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孝炎表示:“臭氧污染是治理大氣污染面臨的另一挑戰,重視PM2.5的同時必須重視臭氧。”她說,四川的復雜地形增加了臭氧的治理難度,“難以捉摸”的VOCs更為治理臭氧污染帶來巨大挑戰,臭氧污染治理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控制是一個長期過程,四川需要在臭氧治理中,加大對VOCs無組織排放的研究。同時,還要充分重視氮氧化物的排放情況。
“VOCs涉及各個行業,治理工作一定要強調一廠一策,實行全過程控制、精細化管理,不能僅靠末端治理。”中國環境規劃院研究員楊金田建議,在做好VOCs排放源和排放量工作的同時,還要重視VOCs治理管理技術路線的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系教授張遠航提出,推進臭氧污染防控工作首先要做好基礎性研究,對臭氧污染物防控有初步認識。其次要正確把握防控途徑和方向。在控制戰略上,要對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進行協同控制,并把控制揮發性有機物提到日程上去。不管是通過模式方式,還是濃度對比,一定要將其控制下來。
此外,中國科學院過程研究所研究員陳運法建議,除了加強污染源之間的聯防聯控外,還要加強地區間、跨行業的聯防聯控。
3建立VOCs管理平臺
近期將發布地方排放標準
四川省環保廳廳長于會文認為,各位院士專家為成都平原地區臭氧污染防控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和意見,為四川環保“一號工程”指明了方向。
他指出,加強揮發性有機物的綜合整治是解決四川臭氧污染問題的關鍵。今年,全省將以石油化工、汽車制造、表面涂裝等重點行業為重點,全面實施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全面推進環保設施達標排放改造,確保2017年穩定達標。
此外,包裝印刷、制鞋、干洗、加油站等也是揮發性有機物的重要來源,上述行業運行情況的排查工作一個都不能少,而且要兼顧解決惡臭、有毒有害等民生環境問題。
據悉,全省已列出首批100家揮發性有機物重點企業實行重點整治,正在建立揮發性有機物排放動態管理平臺,以有效防控臭氧污染。據悉,四川省揮發性有機物地方排放標準也將于近期發布。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