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臭氧污染安全防護
近年來,一些地區的臭氧污染呈現出不降反升的態勢。根據《2016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京津冀地區超標天數中,以臭氧為首要污染物的天數占污染總天數的26.3%,而在珠三角,這個比例高達70.3%。以湖南省為例,今年上半年,湖南省臭氧污染超標的天數就比去年同期增加44天,濃度升高近9%。
臭氧污染防治形勢相當嚴峻。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治理臭氧污染的過程中,必須了解臭氧的發生、演變機理,才能夠掌握降低臭氧濃度的主動權。
一般認為臭氧污染與VOCs和NOx排放有關,各地抓這兩項污染物的減排力度也比較大。VOCs減排量雖然缺乏基礎數據評價,但工程安排是具體的,并且操作到位的話,肯定會產生減排量。黃標車淘汰直接服務于NOx減排,而且有數據表明在一些地方,其濃度穩中有降。對這兩項有關聯的大氣污染物進行控制,有利于臭氧污染防治工作的開展。現實中,一些地區的臭氧污染正變得更加嚴重。并且,基本沒有規模工業基礎的中西部地區的縣城,VOCs和NOx的排放量并不大,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臭氧污染,有些地區尤其是在夜間出現臭氧濃度升高的現象。其化學反應基礎或者說來源何在,值得我們深思。
臭氧污染的現象可以準確被監測,但其生成的機理還沒有被完全破解。實際上,臭氧污染是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如有觀點認為,環境空氣中的顆粒物濃度下降使得顆粒物的散射、吸收等作用也隨之下降,結果提高了紫外線的穿透水平,有利于臭氧生成。
目前的各種實測和理論研究,都是向真相逼近的過程,但還不能說本質問題已闡明。籠罩在城市上空的大氣層,就是一個巨大的反應器,其內發生的多種類型的化學反應要被完全認知,需要足夠的耐心和觀察。此外,在這個空間范圍內,還會發生垂直、水平擴散等交換過程,最終達到的污染程度是綜合平衡的結果,而且不斷在動態變化當中。
針對臭氧污染,筆者認為要特別注意安全防護,同時加強研究治理。一方面,臭氧污染面積大,它不像顆粒物的污染具有明顯的區域性,離城區越遠,濃度顯著下降。臭氧的污染是城鄉一體化的,城市下風向區域的污染甚至高于城區。要想整體降低臭氧濃度,應以壓產能為主。但這種方法投資巨大、手段單一,且成效得不到保證。另一方面,由于臭氧污染來源的不確定性,從源頭減量存在較大困難。同樣遭受臭氧污染的國外某些區域,非常強調主動避開臭氧污染危害。進入臭氧污染時期后,由官方發布預警,提醒享受日光浴或高溫下勞作的人群,有意識地離開空曠地帶,多在室內活動。體質敏感者、老人和小孩更應加強防護。
當前在臭氧污染天氣里,加強安全防護所帶來的經濟損失主要是高溫下停止作業,不能新增產值。近年來,勞動防護條件改善了很多,午后作業的人越來越少,很多城市還建了帶空調的休息室,環衛工人可進去小憩,以躲避臭氧污染。鑒于此,在加強臭氧治理的同時,建議各地重視采取安全防護措施,以最低的成本保護人體健康。
相比于霧霾來說,臭氧污染在大眾的心目中還是個新鮮概念,對其形成機制和危害的了解還不深,但不能因此忽略了對其的防護。現階段,我們需要抓緊進行基礎研究,開發有效的治理技術,爭取早日打贏臭氧污染防治這場戰役。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