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累計輸水96億立方米
密云水庫是首都重要的飲用水水源地和生態涵養區,去年同期,蓄水量為14.7億立方米。由于汛期降水豐沛、南水北調回補庫區等因素,短短一年時間,蓄水量就多了4.3億立方米,水域面積增加了6平方公里。鄧佳攝
◆本報記者鄧佳
國務院南水北調辦近日舉辦“南水北調一生情”南水北調工程建設者代表回訪考察活動。
活動期間,南水北調建設者代表深入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現場,先后考察了中線穿黃工程、南水北調生態廊道示范段、密云調蓄工程溪翁莊泵站、密云水庫、團城湖明渠、團城湖調節池工程。并與受水區北京、天津、山東等省市企業和居民進行了交流。
國務院南水北調辦黨組書記、主任鄂竟平在座談會上指出,南水北調工程意義深遠,綜合效益遠超預期。工程建成通水后,已有近1億人喝上了長江水,改善了我國水資源配置格局,為受水區開辟了新的水源,提高了沿線城市的供水保證率。在保障居民生活和城市工業用水、修復和改善生態環境、應急抗旱排澇等方面,取得了實實在在的社會、經濟和生態等綜合效益,為保障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
按照規劃,南水北調是北京、天津等市的補充水源,現在卻成了主力水源。河南省37個市縣全部通水。河北省80個市縣用上南水北調水。東線一期工程已完成4個供水年度的調水任務。東、中線水質持續穩定達標,受水區水質改善明顯。北京、天津等受水區6省市加快南水北調水與當地地下水水源的置換,補水區域地下水位均不同程度上升,地下水生態惡化狀況得到有效緩解。
受水區生態環境開始大為改觀,河道重現生機。很多地區渠道兩側的綠化帶建設已成為當地亮麗的風景線,南水北調工程的生態效益不斷顯現。
鄂竟平強調,一是嚴格遵守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的原則,推動各地節約水資源,大力壓采地下水,充分使用南水北調水,推動南水北調工程效益最大化;二是提高管理水平。運管單位要進一步提升運行管理規范化、現代化水平,保障工程運行安全、高效;三是加強水質保護。在鞏固已有成果基礎上,科學謀劃,積極推進,協調地方完成好《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三五”規劃》的目標任務;四是繼續大力促進移民發展致富,盡快實施后扶規劃,努力增加移民收入;五是推動后續工程。進一步加快推動東線二期應急供水工程、西線工程等后續工程論證建設。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已通水運行兩年多。截至9月13日,中線工程累計向華北地區輸水96億立方米,惠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4省市5310萬人,社會、經濟、生態等綜合效益顯現。
目前,“南水”已占北京城區日供水量七成,供水范圍基本覆蓋北京中心城區、豐臺河西地區和大興、門頭溝等新城以及昌平、通州部分地區,全市人均水資源量由原來的100立方米提升至150立方米。
北京市南水北調辦表示,“南水”不僅為北京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必要水源,也為城市副中心、首都新機場等重大項目提供了水資源保障,大大提升了北京的水資源承載能力和水安全的戰略儲備。
“南水”也為天津提供了有力的水資源支撐。據悉,目前天津中心城區、環城四區及濱海新區等14個行政區的市民都用上了“南水”,天津市也因“南水”補充形成了“引灤引江”雙水源保障的新供水格局。
此外,河北省新(改)建的112座配套地表水廠也全部建成,石家莊、邯鄲、廊坊、保定、滄州、衡水等地已用上“南水”。在河南,鄭州、新鄉、焦作、安陽、周口等11個省轄市也已全部通水,日供水量600多萬立方米,極大緩解了當地水資源的供需矛盾。
國務院南水北調辦有關負責人介紹,中線工程通水以來,在“南水”補充下,北京、天津等受水區也加快了南水北調水與當地地下水水源的置換,壓減地下水開采量,目前部分超采區的地下水位已開始回升。通過水源置換和優化配置,各地利用“南水”向農業和河道補水,也有效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和河湖生態環境。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