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打響“一湖兩海”治理攻堅戰
烏梁素海之秋
◆楊愛群李俊偉
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以下簡稱“一湖兩海”)是內蒙古自治區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功能極其重要。近年來,由于受多種因素影響,出現水位下降、水域面積縮減、水質污染等生態環境問題,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對此,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在2017年工作報告中明確:保護水生態環境,推進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治理。
烏梁素海:引河水、減污水、治內源、興產業
冬日的烏梁素海,銀白的冰帶在陽光的照射下閃爍耀眼、晶瑩剔透,藍的天、白的冰,讓人心曠神怡。一片片蘆葦在寒風中搖曳,站在在湖中央的棧道上,不時聽到冰面在水體流動壓力作用下發出的爆裂聲,仿佛冰下面的水隨時要沖出冰面。
“巴彥淖爾市緊緊圍繞‘生態補水、控源減污、修復治理、資源利用、持續發展’的綜合治理思路,采取‘引河水、減污水、治內源、興產業’等措施,加快烏梁素海生態濕地綜合治理和保護,治理成效顯著。目前湖水水質污染程度明顯減輕,水質顯著好轉。”巴彥淖爾副市長郭占江介紹。
2015年,巴彥淖爾市印發了《巴彥淖爾市委政府關于加快烏梁素海綜合治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實施意見》,制定并分解79項烏梁素海綜合治理重點任務,成立了烏梁素海生態產業園區管委會和14個專項工作機構,并制定了《烏梁素海源頭污染水治理實施方案》,進一步加快烏梁素海的全面綜合治理。
中央環保督察以后,巴彥淖爾市政府治理烏梁素海進程不斷加快,先后累計投入綜合治理資金32億元,實施了圍堰加固、清淤疏浚等工程;先后建成7個旗縣區的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了烏拉特前旗、中旗、后旗3個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及中水回用工程;開挖53條網格水道119公里;啟動實施了生態過渡帶人工濕地及面源污染控制示范推廣項目等工程,全面加快烏梁素海生態濕地綜合治理與保護。
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額爾登布拉格蘇木西羊場嘎查47歲村民李建軍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所住村子距離烏梁素海僅3公里左右,見證了烏梁素海的興衰。“小時候經常下河摸魚,后來水質越來越差,最嚴重的時候不僅湖面時常看到死鳥死魚,到了開河季以后,村子里關著門窗都能聞到陣陣臭味。近幾年臭味越來越輕,基本聞不到了,魚蝦、鳥類也多了起來,相信烏梁素海水的質量會越來越好。”李建軍高興地說。
下一步,巴彥淖爾市將進一步加快完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大工業園區廢水、城鎮污水處理力度,實現中水循環利用,力爭2020年實現零外排,通過努力徹底消除烏梁素海點源污染隱患。
岱海:兩節、兩補、兩恢復
位于烏蘭察布市涼城縣的岱海湖是內蒙古第三大內陸湖,其水源由22條河流和地下水匯聚而成。
來到岱海已是傍晚時分,夕陽下的岱海靜謐安寧。近年來,岱海湖水位快速下降,湖面面積急劇萎縮,水質富營養化不斷加劇,湖泊濕地面臨著巨大的生態環境危險。
為推進岱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烏蘭察布市委、政府不遺余力。2016年11月,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意見反饋后,市縣兩級想盡一切辦法實施岱海生態綜合治理,成立市縣兩級岱海湖水生態保護領導小組,確定了“兩節、兩補、兩恢復”六項保護措施,全力推進岱海湖保護工作。
烏蘭察布市積極開展補水節水工程。節水方面,實施岱海流域30萬畝水澆地農業節水改造工程,其中生態農業改造(水改旱)20萬畝、節水改造10萬畝,項目涉及5個鄉鎮,全部實施后年可節水2500萬立方米。此外,涼城縣嚴格水資源管理,出臺了《涼城縣岱海流域機電井管理辦法(試行)》,對項目區494眼機電井進行有序管理,封停255眼機電井,對242眼機電井實施了限量供水。沿線農田中隨處可見已被拆除電線封停的機電井。補水方面,通過實施一期補水工程,年增加岱海補水量300萬立方米;同時,實施河道疏浚工程,增加入湖水量。在實施一期補水工程的基礎上,推進遠景階段二期工程“引黃濟岱”工程,確保岱海能夠在維持現有水量的基礎上逐步增加儲水量。
岱海電廠一期兩臺水冷機組采用岱海水進行冷卻,是造成岱海水位下降、湖面萎縮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年4月10日,岱海電廠一期水冷改空冷技改工程開工建設,屆時年可節約用水700萬立方米,技改后,采用縣污水處理廠中水等途徑替代電廠生產用水水源,雖然已是寒冬,空冷島施工現場工人們仍在加班加點進行施工,以確保2018年9月底前完成改造。
在推進節水補水的同時,涼城縣進一步推進治污工程,改善岱海水質。加大生活污水管網建設力度,完成鴻茅鎮20公里污水管網建設,建成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中水回用工程。力爭到2020年,涼城縣全縣水環境質量得到階段性改善,到2030年,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岱海湖面積恢復到80平方公里左右,湖水水質達到Ⅲ類水標準。
呼倫湖:加強資源管理,嚴打違法行為
寒冷的冬季總是早早地就光顧呼倫貝爾,零下30多度的氣溫加上下雪,使2038平方公里的呼倫湖白茫茫一片。據記載,呼倫湖周邊棲息著各類野生動物415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1種,二級保護動物54種。呼倫湖是我國第四大淡水湖,也是北方第一大湖,屬于平原湖泊。2002年以來,受持續干旱影響,呼倫湖水位連續下降,湖面面積大幅縮減,周邊濕地持續萎縮,野生動物種類、數量大幅減少,生態問題凸顯。
2014年,內蒙古正式啟動呼倫湖國家自然保護區立法工作。2016年正式頒布《內蒙古自治區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成立了呼倫湖流域生態與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實施工作領導小組,圍繞實施草原生態保護、濕地生態系統恢復、水利工程、環境整治、管理能力建設等五大類18個項目,加強呼倫湖生態環境綜合治理。
“經過實施呼倫湖流域河、湖、渠、濕地水體聯通工程、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河道疏浚級河岸生態防護工程等一系列工程,有效提升了呼倫湖的補水能力,提高了草原植被恢復能力,擴大了濕地面積,持續改善了生態環境,增加了生物多樣性,對呼倫湖生態恢復起到決定性作用。”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劉松濤介紹。
在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小河口管護站,寒風凜冽,在室內穿羽絨服依然擋不住寒冷。小河口管護站站長李亞東介紹:“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下設8個管護站,各站每月組織轄區內巡護兩次,明水期時會加強水面巡邏。2016年至今,陸地巡護里程共計13.2萬公里,水面巡護里程1.13萬公里,勸退違規人員1050多人次。”
據了解,2017年,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綜合執法局、各管護站與湖區周邊的邊防部隊和公安、漁政等部門針對違法捕撈及收購非法魚貨等行為開展聯合執法檢查6次,辦理各類案件49起,移交案件一起,查處違法人員50余人。一線執法人員通過開展聯合執法、專項行動、日常巡護等大量工作,綜合執法成效已在呼倫湖漁業資源恢復和生態恢復等方面得以顯現,有效保護了呼倫湖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
經過實施草原生態保護、濕地生態系統恢復、水利工程、環境整治、管護能力建設等一系列舉措,呼倫湖水質指標逐年改善。據呼倫湖甘珠花斷面監測數據,2012~2016年間,水體pH值由9.2降至8.4,COD、高錳酸鹽指數、總氮、總磷含量等指標均保持逐年下降,湖水水質明顯改善。
結語
經過不懈努力,內蒙古在“一湖兩海”綜合治理方面取得明顯成效。烏梁素海污染程度明顯減輕,水質顯著好轉,湖區整體水質已由2010年地表水劣Ⅴ類達到地表水Ⅴ類標準,局部區域水質已達到Ⅳ類標準;岱海水質有所好轉,氟化物、化學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指標已下降,湖面面積縮減趨勢減緩;呼倫湖水域面積已擴大至2038平方公里,較2012年擴大288平方公里。遷徙候鳥群種、數量明顯增多,各項水質、生物多樣性指標均趨于好轉。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