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流鐵腕治大氣 打贏藍天保衛戰
成都平原地區因四周群山環繞、大氣流通不暢、終年多霧而有“蜀犬吠日”之說,“陽光、藍天、白云”像奢侈品一樣難得,而今,“雙流藍”猝不及防的刷屏讓雙流人民因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題記
雙流,地處成都平原東南邊緣、成都市西南郊,以西晉文學家左思所著《蜀都賦》中“帶二江之雙流”而得名,現為成都市22個區縣之一,轄區面積46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53萬,經濟綜合實力曾連續18年位居四川省十強縣榜首。
今年以來,大量“空港藍”(中國內地第四大國際機場坐落于雙流區)、“雙流藍”、“成都藍”的照片刷爆了雙流區市民的朋友圈。而僅僅在一年前,雙流地區秋冬季長時間的嚴重霧霾還歷歷在目。這期間發生了什么?這背后,雙流區委、區政府及全區人民為打贏“藍天保衛戰”都付出了怎樣的艱辛努力?
十面“霾”伏緣何起
2016年,雙流區大氣環境質量優良天數僅有160天,比成都市少54天,優良率44.3%,在成都市區縣中排名倒數。環境空氣質量(AQI)6項指標中,細顆粒物(PM2.5)濃度75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顆粒物(PM10)濃度128微克/立方米、臭氧(O3)濃度195微克/立方米,均超過國家二級標準,分別比成都市年均值高12微克/立方米、23微克/立方米和27微克/立方米,其中,PM2.5和O3濃度比全省高出28微克/立方米和63微克/立方米,PM10年均濃度比北京市高出36微克/立方米。大氣環境質量呈現出的“三高”特征,讓雙流環保人壓力山大。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雙流地區的空氣質量惡化也非一日之“功”:雙流區是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強縣(2015年撤縣設區),長期位居全國百強縣前例。工業企業和建設工地數量眾多,“小、散、亂、污”企業遍及各鄉鎮;戶籍人口53萬,機動車保有量卻有近50萬輛,人均機動車保有量接近1:1,遠超過“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再加上本地大氣擴散條件差,空氣質量在成都區縣中長期處于后幾位。據環境專家“會診”,工業企業多、建設工地多、機動車多是導致雙流區大氣環境污染的關鍵因素,“三多”是導致“三高”最直接的“罪魁禍首”。很顯然,十面“霾”伏很大程度上是雙流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副作用,是人民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帶來的“富貴病”,也是雙流大氣環境污染治理攻堅戰必須拿下的高地。
如何讓霧霾消散藍天重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謀定后動治沉疴
形勢空前嚴峻,任務異常艱巨。區委區政府下定決心打贏這場“藍天保衛戰”,一系列強力措施相繼實施:
成立“三大戰役”和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以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以交通、城管、規建、環保、公安等23個單位為成員,齊抓共管,由以往各部門單打獨斗、各自為戰轉變為“集團軍”聯合協同作戰。
建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由分管環保的區領導擔任召集人,每月召開一次聯席會議,分析、討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統一指揮、統籌協調各項工作;重污染天氣預警期間,則每天召開一次聯席會議,安排部署管控、應對措施。
面向社會“借腦借智”,延攬了四川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成都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四川大學等環保領域相關專家學者,就雙流區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進行專門會商,對大氣污染開展源解析,分析大氣污染成因;建立專家“微信群”,為雙流生態環境建設中長期規劃出謀劃策。邀請成都市環科院專家在區常委會上為領導干部們講解大氣和水環境現狀及主要成因,為雙流區大氣和水環境治理工作“開方治病”。
計熟事定,舉必有功。雙流區先后印發了一系列指導文件,力求布局上爭得先手:《成都市雙流區“藍天行動”實施方案》出臺,力爭通過3年努力,到2019年SO2、NOX、VOCs等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明顯下降,實現大氣環境質量明顯提升(長期)。《成都市雙流區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方案2017年度重點任務》印發,落實工作責任,倒排進度,推進各項重點任務落實,確保完成年度空氣質量目標任務(中期)。《成都市雙流區2017年臭氧污染防控行動方案》在夏季臭氧污染指數剛剛上升時緊急下發,對全區VOCs排放企業實施“錯峰生產”等一系列緊急措施(短期)。
令行禁止,紀律嚴明是打贏戰役的重要前提。《雙流區區級部門、鎮(街道)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考核方案》把環境保護職責、任務詳細分解到全區各鎮(街)、各部門,并直接與年終績效掛鉤考核。各鎮、各部門對照本部門任務重點,定期梳理工作進度,自查自糾、倒排工期,“以時保天,以天保月,以月保年”,確保各項任務按時保質完成。在全省率先實現鎮(街)PM10、PM2.5在線監測全覆蓋,在全區重點區域建設微型網格監測子站14個,另正在建設40個,第一時間精準掌握污染源區域的問題,并根據在線監測數據,對各鎮(街)實行月監督考核制度,對排名倒數后兩位的鎮(街)進行資金扣繳、對負責人約談問責。
至此,雙流“藍天保衛戰”的戰役規劃制定完畢,各路軍團蓄勢待發,一場大戰即將打響。
精準發力成效顯
“藍天保衛戰”全面打響,各條戰線齊頭并進,捷報頻傳:
“散、亂、污”企業整治攻堅戰:全區組織12個工作組開展拉網式排查,摸排出“散、亂、污”企業2728家,按照“取締一批、規范一批、搬遷一批”原則開展整治工作,由各區領導包片管理并實施分類處置;共取締(兩斷三清)1209家、整改規范88家,其余正在規范、整治、搬遷中;同時,為妥善解決污染企業關停帶來的28638名失業人員就業問題,召開了9場專場招聘會,舉辦了64期培訓班,培訓3340人,解決就業28635人,就業安置率達到99.9%。
揚塵污染治理攻堅戰:一是工地揚塵治理,要求建筑施工單位堅決落實濕法作業、裸土覆蓋等措施,在大型建筑工地安裝揚塵在線監測系統148套,24小時全天候實時監控;二是道路揚塵治理,強化環衛清掃保潔作業,加大日常沖洗頻次,采取“定車、定線路、人休車不休”的24小時全覆蓋沖洗方式,實行機械化清掃與人工清掃結合等措施強化環衛沖洗作業,平均日出動灑水車、抑塵車、霧炮車400余臺(次),沖洗面積約1300萬平方米。
機動車污染治理攻堅戰:一是開展渣土車專項整治行動。嚴查、重罰渣土車、砂石車“拋、撒、滴、漏”等問題和超載、冒載、擅自改變車輛外形和技術標準等違法違規行為,整治渣土車交通違法行為6525件。二是開展機動車尾氣治理專項行動。倡導綠色出行,對轄區內“黃標車”實施“清零行動”,加快城市慢行系統規劃建設,全力支持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發展;財政投入2.3億元,開行新能源公交車320輛,建成全省最大的新能源公交車充電場站。
露天焚燒及燃煤管控攻堅戰:一是開展清潔能源替代行動。對全區475家餐飲店鋪實施“煤改氣、煤改電”,對全區燃煤鍋爐實施“清零”,實現全區92臺燃煤鍋爐淘汰或清潔能源替代,完成率100%。二是開展露天焚燒專項整治行動,嚴控秸稈焚燒行為,積極推動露天燒烤進店經營。
臭氧污染防治攻堅戰:一是開展了加油站、油庫專項整治行動。對全區43個加油站、兩個油庫油氣回收裝置進行專項抽檢整治。二是開展汽修廠、4S店專項整治行動。整治、規范79家汽修廠,關閉“三無”汽修廠615家、4S店21家。三是開展家具廠、皮鞋廠專項整治行動。對267家家具廠、122家制鞋廠實施深度治理。四是開展重點企業治污減排行動,對10家VOCs排放重點企業實施深度治理和技改升級。
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截至11月底,全區共計立案188件,處罰714萬元,比2016全年增長500%,向公安機關移送刑事拘留案件6件、行政拘留案件8件,拘留22人。
同時,區大氣辦還每日開展暗訪督查,發現各類大氣污染或潛在污染問題172個,通報172個,向紀委移交線索7個。
有付出必定有收獲,雙流精準治霾成效明顯,今年截至11月底,雙流區空氣優良天數211天,同比增加53天,甚至比2016年全年都多出51天;PM10、PM2.5濃度分別為91微克/立方米、5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4.17%和22.86%,兩項指標降幅在成都市22個區縣中均位居前例。
不忘初心在路上
長纓在手,江山向美。雨過天晴云破處,這般顏色畫將來。環境污染治理任重而道遠。
大氣污染沉疴已久,“三高”的治療不可能一蹴而就,僅僅依靠政府強制行政行為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雙流區委書記周先毅在全區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雖然近年來雙流在環境保護上下了不少功夫,但環境治理成效與經濟發展水平還不匹配、與‘空港雙流·國際航都’的城市品牌還不相稱,還不能把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提供給人民群眾。”為讓城市里的人民也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必須拿出“更加有力的舉措,為成都建設美麗中國典范城市做出貢獻。”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如今雙流人正著手研究立足全民共治、長期可持續的污染防控和治理策略,《成都市雙流區生態文明建設規劃》(2015-2025年)修編、《成都市雙流區生態紅線劃定研究報告》編制工作已基本完成,環境監管三級網格化體系不斷完善,更具創新意義的全區網格化綜合服務體系正在形成中……
冬季到來,成都地區重污染天氣藍色預警已經拉響,新一輪的大氣污染阻擊戰即將展開,雙流人民正嚴陣以待,準備迎接新的戰斗。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