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優良天數達二百三十五天
據四川省成都市環保局空氣質量監測數據顯示,2017年成都市優良天數達到235天,優良天比例為64.4%,且主要污染物濃度均呈明顯下降趨勢,其中SO2、NO2、PM10和PM2.5年均濃度較2016年分別下降21.4%、1.9%、14.3%和11.1%。
據了解,2017年以來,成都市各級各部門持續實行成都“治霾十條”、大氣污染防治“650”工程等務實措施。其中,在壓減燃煤方面,全市基本實現燃煤鍋爐“清零”,已完成804臺燃煤鍋爐的淘汰或清潔能源改造。在治污減排行動中,對14148家“散亂污”企業全部進行清理整治,嚴防“死灰復燃”。在清潔降塵中,將1358個符合安裝條件的建設工程項目全覆蓋,安裝揚塵在線視頻監測設備,建設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網絡,加密建成209個空氣微站,目前已全面聯網使用。同時,在控車減油行動中大力推進機動車路檢和場檢,并全面完成2.3萬余輛黃標車的淘汰任務。
為了使全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成都市在地方立法和建章立制上下了“硬功夫”。2017年1月12日,公布了《成都市環境空氣質量考核激勵辦法》,倒逼全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落實;9月30日,發布《成都市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污染防治辦法》,加快實現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污染管理法制化、規范化;11月6日,發布《成都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2017年修訂版)》,將預警分級由原來的3個等級劃分為4個等級,標準以細顆粒物(PM2.5)濃度為判別依據,使之更加精細化、嚴格化。
此外,成都市還同步開展秋冬季攻堅行動專項督察、臭氧防控專項行動,嚴格區(市)縣空氣質量和重點工作目標考核,針對發現的各種違法行為和違規現象,堅決以“零容忍”態度懲處打擊,絕不手軟。
在保持各項行動“雷霆”風格的同時,成都不斷探索求進,科技治霾行動呈現出高效率、高成效的特點,助攻藍天保衛戰。
2017年以來,成都協同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實施了“多尺度噴淋噴霧除霾技術”項目,組織成都市氣象局、中物院成都科技中心等單位在人工增雨、逆溫層人工影響、霧霾吸除、汽車尾氣治理等領域開展了一大批霧霾治理技術項目。
成都市天府廣場周邊,超細清水霧技術已經“上崗”。水通過高壓以霧狀的形態噴出,可以產生直徑1~10微米的高速均勻細水霧,降解距離地面10米以內的漂浮揚塵顆粒物,起到除霾、降塵、降溫、增加空氣濕度等作用。
此外,成都還加緊研發污染物精準溯源系統,目前已建成5套空氣質量預測預報系統,構建了全市生態環境網絡監管體系,同時,抓緊推動3D氣溶膠激光雷達、“吶思系統”、超細清水霧、大氣電離技術、冷卻技術應用等重點科技治霾項目在全市實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