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廣東關停以地下水為水源的水廠
在不久的將來,廣東湛江市霞山區群眾的飲用水源將發生變化:區域內以地下水為水源的屋山水廠將關停,以鶴地水庫為新水源的霞山水廠將接過供水的使命。到2020年,湛江所有以地下水為水源的水廠將全部關停,廣東將再沒有城市以地下水為主要水源。
湛江城市供水結構改變的背后,是對保護及科學利用水資源的重新審視與應對。
豐水地區面臨水資源短缺非湛江獨有。據省水利廳介紹,廣東水網密集、降雨充沛,人均水資源量卻低于全國人均水平,不到世界人均量的1/4,全省季節性、區域性、工程性、水質性缺水問題并存。隨著居民生活和工業生產用水需求的不斷增長,形勢愈加嚴峻。
《廣東省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方案》將“保護水資源”列入七大重點任務之首。在河長們的統籌與推動下,全面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將成為廣東各地保護水資源的共識與行動。
●南方日報記者胡新科朱紅鮮謝慶裕李鳳祥
拯救地下水湛江更替水源
“為避免出現由于地下水開采、水位逐年下降而可能引發的地質環境問題,湛江市建設大型地表水廠非常有必要。”霞山水廠相關負責人鐘紹塘說。
5月初,調研組來到湛江市供水一期(廠區)工程的霞山水廠施工現場時,各種泵站、廠房、處理池等24個構筑物已經建成,工人們正忙碌為水廠主體工程收尾。
這座水廠將要接班的,是已使用28年,在霞山水廠數公里外的椹川大道的屋山水廠。未來該廠將關停。與此同時,投資超5億元新建的霞山水廠將以數十公里外的鶴地水庫為水源,通過管道引水。
水廠的新舊更替,是湛江發起的這場拯救地下水、保護水資源戰役的序曲。
“預計到2020年,霞山、赤坎所有以地下水為水源的水廠將全部關停,部分關停水廠留作備用水源。”湛江市水務局副局長、河長辦副主任曾文平說。
2016年,省政府印發《廣東省湛江市地下水超采區治理方案(2016—2020年)》,除了建設替代水源工程,還會進行取水井封存備用、改善地下水監測井、修復水質、引地下水回灌等一攬子措施多管齊下。
包括屋山水廠多年來使用的3個地下水站(井)在內,湛江地下水超釆區內現有地下水開釆井10163眼。湛江將對現有取水井逐步封停或備用,并選擇部分改建為地下水監測井,隨時監測地下水的狀況。
前期的取水“挖坑”太多,使湛江市保護地下水資源迫在眉睫。
“偶爾的、暫時的超量開采,地下水降落漏斗會逐漸恢復。但長時間的、大量的超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來不及恢復,地下水漏斗會越來越大,帶來地面沉降或出現地裂縫。”湛江市水文局副科長陳雅嫻說。
霞山是湛江市重點工業分布區,是該市開釆深層地下水時間最早、開釆量最大的區域。而另一個超采區赤坎,其地下水開釆主要用于工業和生活,屬中密度開釆。
人均水資源量廣東不足世界水平1/4
瀕臨南海,汛期常遭臺風暴雨侵襲的湛江,為何持續采集地下水作飲用水源?
曾文平介紹,湛江市的過境水資源主要來自鑒江和九州江。從降雨量、年徑流等因素來看,湛江屬于多水帶,局部地區為豐水帶。但就是在地表水資源豐富的湛江,卻出現了留不住水的尷尬情況。
“因為境內河流大多短淺而獨流入海,過境水資源主要集中在汛期,加上地勢原因,一般的水利工程很難將水源儲存,每年大部分的水資源白白流入南海,難以得到利用。”曾文平表示。赤坎、霞山區域內地表水水廠只有赤坎水廠,其供水量根本不能滿足兩區的用水需求。對此,湛江市不得不將取水源頭轉向地下。
事實上,廣東雖是全國水資源最豐沛的地區之一,卻也是人均水資源相對短缺的省份。
省水利廳水資源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廣東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汛期(4月—9月)雨量占全年70%—80%。強降雨時,淡水資源以洪水的形式流向大海而浪費,枯水期用水又顯得捉襟見肘。加上廣東人口多,多年人均本地水資源量不足1700立方米,低于全國人均水平(約210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量的1/4。
此外,不少河流中下游河段由于城市排污等造成污染,存在水質性缺水問題。如深圳雖有九大流域水系的310條河流,但水質水量難以滿足飲用水源要求,而大江大河干流都不流經深圳,導致深圳人均水資源量不足200立方米,僅為廣東的1/10。
破解資源緊缺打響節水調水攻堅戰
水資源緊缺的局面如何破解?
從“十二五”開始,國家在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考核中,要求廣東2015年、2020年、2030年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分別為457.61億立方米、456.04億立方米、450.18億立方米,呈階段性遞減。
廣東將用水總量層層分解到各地乃至用水單位。如深圳對單位用水戶實行超計劃用水累進加價收費制度,并創新在投資項目立項等工作中納入了有關節水的指標要求,增強節水動力。
調研組在深圳賽意法微電子有限公司的廢水處理回收車間看到,各種柱狀的濾管、處理池密集分布。車間清洗水經過多介質的過濾及連串處理工序后,可供給生產部門回用。不同類型廢水的回收率可達到50%—85%。目前,該公司已投資約3500萬元用于建設回用系統,雖然投入巨大,但單位產品的耗水量不到5年前的一半,在污水排放總量控制的前提下,可以騰出用水指標。
此外,充分利用廣東降雨量豐富的特點,回收利用雨水,不僅能減輕排水和處理系統的負荷,還能增加水資源供給。
在深圳市南山區華潤深圳灣體育中心地下室,一個巨大的雨水收集系統過濾沙缸引人注目。屋面雨水收集后,經過這套雨水回收系統,可以供給澆灌體育場植被。依靠這套系統,華潤深圳灣體育中心每年可節約用水超3萬立方米。
將流域水量調度和水環境治理常態化,緩解水資源時空、地理分布不均的先天不足,也是破解路徑之一。
在省委、省政府的多次研究部署下,韓江榕江練江水系連通工程于今年6月動工,其以韓江作為主要水源,以榕江作為水系連通通道及第二水源,以達到優化粵東水資源配置、改善水環境等目的。
此外,可提高韓江下游地區供水保證的韓江高陂水利樞紐工程加速推進。珠三角水資源配置主體工程將在年內開工,其將從西江水系向東引水至珠三角東部,為廣州市南沙區、深圳市和東莞市的缺水地區供水。
■策論
提高用水效率建設節水型社會
面對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與生產力布局不相匹配等形勢,廣東大力建設節水型社會,主動應對。2010年—2017年間,廣東GDP由4.54萬億元增長到8.99萬億元,而用水總量持續減少,由469億立方米降低至433.5億立方米,減少7.6%;反映用水效率的萬元GDP用水量由103立方米下降至49.3立方米,下降52.1%。各項指標連續五年通過國家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
廣東用水效率持續提高,一方面因為廣東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產業節水水平持續提升。2017年,廣東在火電、鋼鐵、紡織染整、造紙、石油煉制等高耗水行業推進節水型企業建設,規模以上高耗水行業節水型企業建成率達88.7%。另一方面,多年來省及各地市逐步建立完善節水法律法規等制度體系,各地發動社會參與節水,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
未來,國家對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的剛性約束還將進一步趨緊。各級河長作為地方黨政領導,也是所轄河湖管理保護的直接責任人,應繼續從守住三條“紅線”著力,發揮流域統籌、部門協調、牽頭抓總的作用,繼續做好水資源保護工作。
在水資源開發利用方面,應全面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防止不合理新增取水。用水效率控制方面,推動高耗水、低產值企業淘汰或轉型升級,加強節水新技術應用,不斷提高企業用水效率。要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嚴格用水定額、計劃用水管理,加快開發利用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規水資源。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方面,落實污染物達標排放要求,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