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移動監測“眼尖鼻子靈”
“醫生給病人診斷下藥后,還需要護士監督,看藥吃沒吃。”在日前召開的大氣移動監測挑戰賽成果匯報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在談到各地的霧霾治理時表示,現在缺少一個有效手段,真正區分“不好用和不好好用”的問題,來監管各地是否真正落實減排措施。
在賀克斌看來,一些環保技術企業正在積極研究推進的移動監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發揮這個作用。
在大氣移動監測挑戰賽現場,深圳市環思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參賽單位在河北滄州和湖南湘潭兩市各顯神通,進行實地測試。
監測結果顯示,移動監測在識別小區域熱點問題,特別是工業企業無組織排放、散煤燃燒、道路顆粒物污染熱點、污染物跨區域傳輸等問題上具有一定的優勢。
關注一
精準執法有賴于科技進步和實踐
2018年8月,生態環境部正式宣布啟動“千里眼計劃”,將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放寬為城市三公里的網格,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篩選PM2.5角度的作為熱點網格予以重點監管。
實踐證明,熱點網格在提高執法效率、執法針對性,利用執法資源上具有有效性。
滄州既是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重點城市,又是大氣污染防治“2+26”城市之一。2017年2月,原環境保護部率先確定滄州市作為試點,開展大氣污染熱點網格監管網絡試點。
滄州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張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說,2018年熱點網格監管識別并處理了498個問題,熱點網格PM2.5平均濃度為每立方米57微克,同比2017年下降13.6%。
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執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網格化監管”存在一些問題,精準度和方向性還不夠。現在執法資源非常有限,提高執法手段和執法科技化水平,開展精準執法有賴于科技進步和實踐。
關注二
挑戰賽展示了多技術融合的廣泛應用場景
大氣移動監測挑戰賽滄州賽區共有6家監測企業參加了實測階段,分別利用車載、道路揚塵移動監測、手持+車載+無人機立體移動監測、無人機微尺度污染巡航分布監測,移動+半固定式微站城市大數據環境監測,激光雷達城市空氣監測及利用無人機開展污染源現場勘查等最前沿技術手段,在滄州開展實地檢測并進行分析研判。
實測過程中,識別出工業企業無組織排放、散煤燃燒、道路顆粒物污染熱點、污染物跨區傳輸等5個問題、共計96項。
張偉表示,經現場工作人員核查確認有效問題74項,并得到高質量整改。
深圳市環思科技有限公司針對固定式微站體系存在的問題,引入“移動巡查”要素,利用車輛搭載微型監測設備方式實現更大范圍監測覆蓋和更加科學的設備布點。這種監測方法不僅縮小了主城區污染的重點關注問題和重點時段范圍,而且能低成本實現熱點網格污染溯源。
山東諾方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將顆粒物傳感器與出租車結合,提出了道路顆粒物和揚塵污染源識別分析方法,所用技術方案實地展示了城市道路揚塵污染識別和監管效果評估應用場景,為城市環境綜合管理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挑戰賽評委會專家認為,挑戰賽展示了多技術融合的廣泛應用場景。在城市尺度下,利用移動式監測可以更小尺度地掌握污染源時空間分布規律;結合無人機監測、激光雷達掃描等手段,對重點關注區域實施立體化監測,摸清污染源傳輸規律;利用手段檢測設備,結合現場巡查,精確鎖定問題污染源,建立精準、有效的污染源監管工作模式。
關注三
加強頂層設計,為加速創新提供便利
對于不同地域的城市而言,監管側重點也應有所不同。處于京津冀及周邊、汾渭平原等地區,城市空氣質量排名長期靠后、重點污染源集中、城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壓力大的城市,需要優先解決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大問題;對于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城市空氣質量排名靠前,但進一步改善空氣質量難度較大、對城市大氣污染源精細化監管需求較大的城市,則需要找到并消除城市中“隱蔽”的污染源。
中國企業在設備研發以及質控方面已經進入世界前列,但是一些關鍵的傳感器技術和數據分析方面仍需加強。
南科大工程技術城市創新中心(北京)生態所所長齊興育介紹說,從移動監測的角度來看,我國的發展進程并不慢,跟國外處于相同的發展階段,但各個團隊在核心技術上,包括在核心設備上與國外還是有一定差距。
據了解,在應用方面,多源數據的融合面臨障礙。新型監測技術對于數據具有很強的依賴。隨著監測技術種類和設備數量的增多,數據一致性比較、數據兼容、數據融合方面出現了較大問題。尤其是不同監測數據之間難以融合。數據部門之間的共享壁壘需要打通,以更好地服務于企業研發。
記者在采訪時,參賽企業表達了相同訴求:“未來應該加強標準方面的制定,提高數據的可靠性和可比較性。通過建立城市開發數據平臺或企業監測數據聯盟的方式,向企業開放更多的監測數據,減少研發成本。政府應盡快設立相應的試點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引導更多的社會資金進入這一領域,加速技術創新。”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