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超六成餐廚垃圾“去向不明”
“海口目前有6000多家餐飲企業,每天產生的餐廚垃圾在300噸以上,可我們公司每天只能回收到110多噸,其他的大多被私人收購。”近日,海南澄邁神州車用沼氣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蒙輝寶向《工人日報》記者反映了這么一個怪現象——作為海口市唯一一家授權清運餐廚垃圾的企業,公司卻面臨“吃不飽”的尷尬境地。
本報記者采訪發現,這一餐廚垃圾回收窘境背后,暴露出了海口餐廚垃圾的管理難題。
據了解,餐廚垃圾是許多不法分子加工制作“地溝油”的重要原料。為在生產源頭上根治這一頑疾,2016年,海口啟動了餐廚廢棄物無害化處理PPP項目。3年過去了,當地唯一一家授權清運餐廚垃圾的企業日處理量僅維持在不到四成,這意味著,在海口每天有超過六成的餐廚垃圾去向不明,真正用途無人知曉。
“我們找企業簽約常常吃閉門羹,有些企業甚至要求我們每天幫他們打掃廚房,才能免費給我們提供餐廚垃圾。”蒙輝寶告訴記者,雖然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技術可以變廢為寶,對環境也有益處,但大多數餐館企業老板會選擇低價賣給私人處理,不愿無償提供給處理廠。“一家3000人規模的單位食堂把一年的餐廚垃圾賣給私人,至少可以多掙7萬元。”蒙輝寶說。
海口美蘭區國興大道附近的美食一條街餐飲店比較集中,4月5日至8日,記者在附近采訪時留意到,在該地段,每天從22時開始,就陸陸續續有不少人開著小貨車到處收餐廚垃圾(泔水)。
“這些收泔水的人,幾乎每天晚上都會過來,他們屬于不同的老板。至于這些泔水收來用作什么,流向何處,我們也不大清楚。”在該路段一家飯店工作的高先生直言,“讓私人來收泔水餐廳能收一些費用,雖然每次不多,可一年下來也挺可觀。 ”
在采訪中,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海口已有3000多家企業跟唯一授權餐廚垃圾處理公司簽約。然而,其中80%都是小規模餐飲企業,大中型餐飲企業簽約工作進展緩慢。與此同時,有些餐飲企業雖然表面上配合,但在利益的驅使下,私下還是會把大部分餐廚垃圾交給非正規企業或個人處理。
同時,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些餐飲企業反映,由于要服務的餐飲企業眾多,僅一家公司有許可,其收運能力和服務能力,并不能完全滿足行業需求。
面對目前餐廚垃圾回收、處理上的困境,海口環境衛生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從2016年1月起,海口就開始施行相關辦法。按照規定,未取得相關許可的單位或個人從事餐廚廢棄物收集運輸、處置活動的,最高面臨5萬元罰款。
“然而,由于城管、公安、市場監督、環保等多個部門聯動機制尚未建立完善,組織協調各部門聯合執法行動開展不夠理想,以致無法對餐廚垃圾產生單位進行源頭執法,再加上利益的驅動,餐飲企業對餐廚廢棄物的規范回收就顯得不夠配合,任意交給無資質企業和個人收運以牟取利益。”該負責人透露。
該負責人表示,目前海口唯一一家授權回收處理餐廚廢棄物企業處于虧損經營狀態,長此以往,必然影響餐廚廢棄物無害化處理PPP項目的進一步推進。這其中,除了上述收購途徑不暢的難題,目前海口施行的餐廚垃圾回收補貼過低也影響試點企業清運餐廚垃圾積極性。
在海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李世杰看來,完善的餐廚垃圾回收體系是防止地溝油、泔水豬等流向餐桌的治本之策,政府除了出臺相關政策促成餐飲企業和正規回收處理公司簽約,更重要的是要阻斷餐廚垃圾不合法的流通渠道。
“處理餐廚廢棄物,不能僅僅依靠餐廚垃圾生產者的‘覺悟’,而應該獎懲并行。”李世杰認為,政府有關部門應制定實行餐廚垃圾收運、處理行政許可制度,建立強制回收制度;同時建立嚴格的監管程序,實施嚴格執法。一方面,嚴格監管餐廚垃圾的流向,加大對餐廚垃圾生產者非法排放、非法出售行為的打擊力度;另一方面對于不具有收運、處理許可的不法收購者實施嚴厲打擊。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