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治氣|三大方案集齊 充分備戰終考
供暖季到來前,三大重點區域秋冬季攻堅方案已全部出臺,為大氣污染治理考核年的到來持續加碼。在指標設定上,與上年秋冬季相比,京津冀地區PM2.5平均濃度要下降4%,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同比減少6%,汾渭平原為雙降3%,長三角為雙降2%。那么,3份攻堅方案在內容制定上有何側重點以及異同?本版特刊發相關報道,以饗讀者。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方案》(以下簡稱“京津冀攻堅方案”)出臺一個月后,《長三角地區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方案》(以下簡稱“長三角攻堅方案”)和《汾渭平原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方案》(以下簡稱“汾渭平原攻堅方案”)也緊鑼密鼓地發布了。
目標設定各有考量
所有方案的目標設定與各地區秋冬季PM2.5平均濃度貢獻有直接關系,三大地區均不設定統一大標準,改設各地小目標。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說:“長三角地區秋冬季PM2.5平均濃度是其他季節的1.8倍,而這個數字,京津冀地區是兩倍。汾渭平原與京津冀地區基本相當,但由于起步較晚,任務較重,所以在目標達成度上沒有要求與京津冀對標,充分考慮了各地區的實際和可操作性。”
一些指標數字看似不高,但也需要努力才能完成。“長三角地區污染濃度基數小,如上海地區近年來冬季空氣質量均不錯,口罩和空氣凈化器的使用越來越少,學生上課不再限制戶外活動,且舟山、溫州等多個城市PM2.5濃度已達到國家一級空氣質量標準,短期內大幅調整的難度較大。2%的雙降目標看似在三大區域內最低,但完成起來并不簡單。”李志青表示。
“既堅持標本兼治、突出重點難點,又堅持因地制宜、因廠制宜,多部門協作、多地區聯動的局面,在過去每一年的秋冬季攻堅實踐中逐漸形成。此次所有方案中,這一趨勢更加明顯。區域應急聯動從建立到深化,預警啟動與解除標準從制定到統一,‘一刀切’要堅決反對,強制性錯峰生產、大范圍停工停產被明確叫停,依法依規的成熟性進一步加強。”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告訴記者。
“綠色招牌”放之四海皆準。“三大攻堅方案中,差異化應急管理不分區域,全面鋪開。績效評級為A級的企業,在重污染期間可不采取減排措施,動態分級管理為企業綠色發展注入強心劑,也將成為今后的常態。”彭應登說。
瞄準各自側重點精準發力
四大結構調整是大氣污染治理的重要抓手,地區之間結構特征各異,決定了每個方案側重點不同。“汾渭平原攻堅方案中,提出推動焦化行業結構升級,在保證溫暖過冬的前提下,集中力量推進散煤治理,2019年采暖季前完成散煤治理198萬戶。加快推進煤炭、焦炭運輸‘公轉鐵’,山西省全面推進重點煤礦企業接入鐵路專用線等主要任務,直指汾渭平原產業結構偏重,煤、焦等占比較大,燃煤污染特征明顯的痛點。”彭應登說。
長三角攻堅方案中,要求深入落實各地已出臺的化工、鋼鐵等產業結構調整任務,加大化工園區治理力度;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加快實施公轉鐵、鐵水聯運、水水中轉、江海直達等多式聯運項目。“‘化工’與‘水’點明長三角的產業與運輸結構調整的發力方向。與京津冀和汾渭平原不同的是,長三角地區還提出加快推進老舊車船淘汰,大力推動20年以上的內河船舶淘汰,讓沿海沿江、內河內湖更加清潔是長三角需要思考的問題。”李志青認為。
值得注意的是,全面開展生物質鍋爐整治,逐一開展環保檢查,成為長三角能源結構調整中的重點任務之一。“生物質燃料來源繁雜,除秸稈外,廢木質家具、廢紙以及生活垃圾等含有人工合成化合物的可燃廢物,都有可能‘魚目混珠’,進而影響大氣污染治理成效。并且我國生物質鍋爐的設計和制造技術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也給汾渭平原在清潔能源的選擇上做出提示,氣代煤、電代煤是目前較為成熟的替代方式,如有必要選擇生物質替代,一定要把好標準關,避免走彎路。”彭應登說。
“秋冬季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目標是一項嚴肅的工作任務,完不成任務的城市將被嚴肅問責。”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在生態環境部10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如今,三大重點區域攻堅方案已集齊,目標年的指向反復提及,秋冬季的關鍵再三強調,氣候條件的不利敲響警鐘。藍天是否可期,在于后續措施的有效落實,在于各地的嚴格執行,更在于啃下硬骨頭的決心。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