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碳稅與排放強度目標制的經濟成本有多大?
一、研究背景
盡管越來越多人認同有必要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以減緩氣候變化,然而使用何種政策工具仍在爭論中。不少學術研究認為開征碳稅是最有效率的機制,然而很少政府把它列為優先考慮的減排政策。相比碳稅,更多國家選擇或者考慮采取碳交易或者是承諾排放強度目標,這種可以更靈活的機制也許可以更好的促進經濟增長。然而,面對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不同類型政策效果不一,在生產率沖擊下導致經濟的反應也不盡相同。
本文構建了一個動態隨機一般均衡(DSGE)模型,分析了三種不同的氣候政策——碳稅、碳交易和排放強度目標——對經濟動態的影響。該模型是一個簡單的“魯賓遜經濟”,即經濟自給自足,沒有市場交易,產品也不能儲存。該模型在標準RBC(實際經濟周期模型)基礎上,生產函數引入了“有污染的中間品”,可理解為排污權也是一種生產要素,該生產要素的量受到約束,此約束是關于產出的函數。
在沒有政策的基準模型下,生產者可以不受約束的排放污染,此時污染排放量(或者排污權總量)與總產出成一固定比例γ。排放強度目標制下污染排放量與總產出比例被設定為一個小于γ的值μ。值得注意的是,在穩態下排放強度目標越嚴格,消費反而越高,這是因為更嚴格的減排會降低投資需求,從而抵消了產出的下降。在碳交易制度下,污染排放總量(或者排污權總量)設定為一常數;在碳稅制度下,排放稅會返還給家庭。
二、模型結論
從穩態下(也即沒有經濟波動時)定性的角度看,碳交易制度和碳稅制度不影響資本-收入比,而排放強度目標制相比無政策會提高該比率。排放強度目標制不影響勞動時間,而碳交易制度和碳稅制度相比無政策會減少勞動。消費占收入的比率在各類政策下都會提高,排放強度目標制提高的是否比碳交易制度和碳稅制度更多則取決于經濟參數的設置。本文的參數設置使得排放強度目標制使穩態下消費占收入70.9%,而碳交易制度和碳稅制度皆為71.2%。
當總排放目標與無政策相比削減20%時,排放強度目標制福利損失(以消費補償來度量,即實施某項政策等價于無政策下家庭消費水平下降的程度)為0.32%,而碳交易制度和碳稅制度皆為0.82%,即后兩者福利損失更高。具體而言,后兩種制度會使消費及資本存量有更大幅度的下降。
當考慮到經濟不確定性時,本文做了1000次持續時間為100年的政策模擬。模擬結果表明,相比起無政策,排放強度目標制福利損失為0.32%,而碳交易制度和碳稅制度皆約為0.81%。碳交易制度下各個經濟變量的波動性最小,而碳稅制度比無政策時波動性更大,所以福利損失也相對最高。
考慮轉移動態分析時(即從無政策的穩態水平在不同制度下過渡到20%減排目標),30年內的消費水平在碳稅制度下平均每年下降0.09%,碳交易制度下每年下降0.1%,而排放強度目標制則為0.25%。
當引入技術(勞動生產率)增長時,本文設定總產出年增長率為2%,同時設定(因為技術進步)單位產出的污染量每年也下降2%,此時相比無技術增長,從無政策到減排目標的轉型速度將會加快。而當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經濟波動可能更高,本文提高了生產率的波動性,以及增大了家庭對消費波動的厭惡程度,結果發現此前的結論基本不變,碳交易制度并沒有通過更好的穩定經濟來提高福利水平,因為這會被勞動波動性的提高所抵消。
三、政策啟示
碳交易與碳稅政策對經濟的影響程度是基本等價的,然而碳交易政策會降低經濟波動性而碳稅政策則相反。而排放強度目標制則比起前兩種政策都更好的促進經濟增長,降低在減排和經濟轉型過程中的福利損失。然而,碳稅在經濟轉型動態中對福利的直接影響(消費)則是最低的。
在現實中,這些政策的差別可能并沒有那么重要。事實上,有些經濟活動如信貸、限價等措施都會使碳交易制度與碳稅表現得很相似。比起關心這些政策的“核心特征”,可能不同政策的相互作用與搭配可能更受關注。本文也沒有考慮市場失靈的潛在影響,在權衡不同政策的宏觀經濟政策時,應考慮到這些因素。
原文摘要:
For reduc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tensity targets are attracting interest as a ?exible mechanism that would better allow for economic growth than emissions caps. For the same expected emissions, however, the economic responses to unexpected productivity shocks differ. Using a real business cycle model, we ?nd that a cap dampens the effects of productivity shocks in the economy on all variables except for the shadow value of the emissions constraint. An emissions tax leads to the same expected outcomes as a cap but with greater volatility. Certainty-equivalent intensity targets maintain higher levels of labor, capital, and output than other policies, with lower expected costs and no more volatility than with no policy.
文獻分析:
陳川祺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博士生
指導老師:
王 遙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
原文標題:Emissions targets and the real business cycle: Intensity targets versus caps or taxes
原文作者:Carolyn Fischer, Michael Springborn
發表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發表年份:2011年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