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宜:鄉村振興應加快推動農村污水治理
更(geng)新時(shi)間(jian):2020-05-21 09:06
來源:中國(guo)經營報
作者(zhe): 顏世龍
閱讀:10685
“去年我多次到北京平谷大興莊鎮調研農村污水治理,發現相當比重的農村污水處理設施處于‘曬太陽’狀態。有的處理設施建好僅僅兩三年,就不能正常運行。另外,在農村大力推廣‘廁所改造’已經明顯杜絕鄉村衛生防疫的隱患,但實際使用中仍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廁所建成后殘留物再處理,誰去清理殘留物成為廁所改造成功的關鍵。”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食療營養部主任王宜,在今年兩會召開之際,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也正是為此,今年她帶來了《關于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村污水治理,保障農村飲用水安全》的提案。
王宜表示,經向當地的村民了解,這些污水處理設施之所以不能運行的原因,一是運行成本太高,村里沒有錢運行;二是設備很復雜,村里自己不會維護,請人維護要花錢;三是污水處理設備運行的時候會散發出臭味,周邊的村民有情緒;四是村民對污水治理工作不理解,對污水的危害認識不到位。
王宜就此建議,一是選擇運行成本低、維護費用低、運行穩定的技術。
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普遍規模不大、分散,污水處理成本要遠遠高于大型市政污水處理設施的處理成本,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經費通常來源于項目經費,而運行經費沒有保障來源。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分散,專業人員維護時交通、人工等成本高。所以“高、大、上”的設備運行費用、維護費用都高,不一定適合農村地區。要選擇便于維護的技術,既要考慮初期建設成本,更要考慮設備生命周期內維修成本。另外,農村污水量受居住人口、產業等的影響,污水量十分不穩定,這對污水治理設施造成沖擊。如果選用的處理設施抗沖擊力差、不夠“皮實”,再加上維護不及時,容易造成設備的毀損。
二是因地制宜選擇技術,優先選擇生態效益好的技術(例如平谷區的濕地治理方式)。我國地形地貌復雜,農村地區人口和經濟社會發展差異大,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綜合運用各種技術。距離大城市近的城鎮,污水處理并入大城市的系統,遠離大城市的鄉村可以靈活使用“生物+生態”處理技術。生態處理技術能夠很好地結合農村地區的自然條件,基建投資低,運行費低,污泥產量少,減少二次污染,運行相對穩定,能夠使污水穩定達標排放,出水可以直接回用于農田灌溉或農村雜用水。
三是選擇社會效益好的治理方式,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一項涉及家家戶戶的民生工程,要讓村民參與進來,鼓勵專業公司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優先使用項目所在地的勞動力,提升工作的綜合社會效益,贏得村民支持。
四是充分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吸收當地勞動力參與,日常維護工作采用專業公司維護與當地村民看護相結合的方式。實現“污水不出村,出村無污水”時,村民獲得感會增強。要宣傳教育農民理解、支持、愛護污水處理系統項目。
五是建議相關部門靈活掌握污水處理設施的用地指標。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用地批復等手續十分煩瑣,請有關部門考慮適當放寬審批條件,避免一刀切,為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搭建綠色通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