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剛下降 臭氧污染又上升:我國大氣污染治理的成績與挑戰
2013年1月以來,我國中東部地區持續發生重霾污染事件,大氣污染治理迫在眉睫。為此,黨中央和國務院于2013年頒布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國十條”),旨在通過源頭減排,實現重點區域以細顆粒物(PM2.5)為首的大氣污染得到控制,使空氣質量顯著改善。
近日,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王躍思研究員團隊聯合北京大學、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以及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研究發現:自2013年起,我國中東部地區PM2.5下降顯著,超額完成了“國十條”的預定目標;然而一項新的挑戰迎面而來,以臭氧(O3)為代表的光化學污染呈現快速上升趨勢。每年5-9月,全國多地區均會出現O3污染超標和大范圍蔓延趨勢。尤其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區域,臭氧超標天數已經超過PM2.5,成為季節性首要污染物。
研究者還對同期氣態污染物進行了研究,發現相關區域的SO2明顯下降,但氮氧化物濃度下降不明顯,并仍然在高位波動,表現為細顆粒物中硝酸鹽成分比例不斷升高。研究還進一步分析了我國自2013年以來不同區域重霾污染天數持續減少的原因,并對導致PM2.5和O3濃度相反變化趨勢的原因進行了分析。
該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專項、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專項、北京市科委重大項目的支持。相關成果發表于《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為我國進一步的大氣污染治理,以及空氣質量長期達標策略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科學支持。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