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實測的煙氣“消白”工程環境效益研究
摘要:為研究煙氣“消白”工程的環境效益,采用RJ-SO3-M型便攜式SO3分析儀對河北邯鄲某電廠600 MW機組煙氣“消白”工程進行了現場測試,收集了煙氣“消白”工程實施前后相近運行負荷、相近煤質、相同時間段的煙塵、SO2、NOx的連續監測數據。研究結果表明,煙氣“消白”工程中的冷卻降溫對FGD、WESP脫除SO3的影響很小,煙氣溫降與FGD、WESP、FGD+WESP對SO3的脫除效率之間沒有相關性,溫降為0 ℃、2.9 ℃、3.9 ℃和5.8 ℃的4種工況條件下,FGD+WESP對SO3總的脫除效率介于75.6%~81.9%,平均為78.9%。煙氣“消白”工程中,煙氣降溫有利于WESP對顆粒物的脫除,煙塵排放質量濃度約下降0.5 mg/m3,SO2和NOx排放濃度基本無變化。煙氣中SO3的脫除主要取決于FGD和WESP,而與煙氣是否冷卻降溫基本無關。煙氣冷卻降溫不是減少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方法。
引言
自2014年以來,中國大力推進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截至2019年年底,全國實現超低排放的煤電機組約8.9億kW,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潔高效煤電供應體系,為大氣污染物減排與環境改善做出了重要貢獻。但由于燃煤電廠燃用的煤炭僅占全國煤炭消費總量的46.5%[1],其他行業的煤炭應用污染物排放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秋冬季節在京津冀、汾渭平原等地霧霾仍不期而至。河北、天津、山西等地省、市、縣各級政府以減少以SO3為代表的可凝結顆粒物的排放為目的,紛紛出臺政策,要求實現超低排放的燃煤電廠對“白色煙羽”進行治理,俗稱煙氣“消白”。一般要求非供暖季排煙先降到48 ℃以下,再加熱到54 ℃以上排放;供暖季排煙先降到45 ℃以下,再加熱到60 ℃以上排放,這些政策出臺的目的均提及為減少以SO3為代表的可凝結顆粒物的排放[2],但除衡水市外均未明確SO3的排放控制限值要求[3]。2019年10月生態環境部牽頭印發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明確規定:對穩定達到超低排放要求的電廠,不得強制要求治理“白色煙羽”。事實上煙氣“消白”工程的環境效益眾說紛紜,且部分媒體推波助瀾,為弄清煙氣“消白”工程中煙氣冷卻降溫對SO3、常規污染物(煙塵、SO2、NOx)的減排情況,本文對河北邯鄲某電廠1臺已經完成煙氣“消白”工程的600 MW機組進行了現場實測。
1 測試機組及煙氣“消白”工程
1.1 測試機組概況
該機組于2007年1月投產,為600 MW亞臨界空冷燃煤機組,鍋爐為自然循環、單汽包鍋爐,固態連續排渣,直接空冷,后進行尖峰冷卻改造,并增加機力通風塔。2015年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采用低氮燃燒器加SCR煙氣脫硝,常規高壓電除塵器,單塔雙循環石灰石–石膏濕法脫硫(FGD),濕式電除塵器(WESP)。
1.2 煙氣“消白”工程
煙氣“消白”工程主要分為2種方案,一種是直接對煙氣進行加熱,另一種是先對煙氣進行冷卻再進行加熱。由于對煙氣進行直接加熱不能減少污染物排放,一般不被地方政府推薦。煙氣冷卻降溫目前主要有2種工藝,一種是通過冷凝的脫硫漿液來降低煙氣溫度,另一種是通過冷卻水、煙氣或空氣來降低煙氣溫度。煙氣加熱一般也有2種工藝,一種是采用煙氣加熱,另一種是采用蒸汽加熱[4-5]。
2018年5月在邯鄲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要求下,該機組采用的是脫硫漿液降溫和蒸汽加熱方案實施煙氣“消白”工程改造,并于2018年年底完成。
改造方案是將脫硫吸收塔頂層、次頂層噴淋層作為脫硫漿液冷卻的低溫噴淋層,利用降溫后的循環漿液對飽和煙氣進行降溫。漿液冷卻器冷卻循環水取自尖峰冷卻系統循環泵入口前集水池,換熱升溫后送至尖峰冷卻系統機力冷卻塔冷卻,完成冷卻水循環。供暖季100%負荷工況時,設計入口循環水溫度為15 ℃,出口循環水溫度為30 ℃,脫硫塔出口煙氣溫度不高于45 ℃;非供暖季100%負荷工況時,入口循環水溫度為30 ℃,出口循環水溫度為38 ℃,脫硫塔出口煙氣溫度不高于47 ℃。
蒸汽再熱方案采用機組輔汽為熱源,對濕式電除塵器出口濕煙氣進行加熱升溫,疏水經處理后返回至機組汽水系統。蒸汽加熱器布置在濕式電除塵器和煙囪之間。供暖季100%負荷工況時,設計蒸汽加熱器蒸汽流量為36 t/h(1.0 MPa、300 ℃),煙囪入口煙氣溫度大于65 ℃;非供暖季100%負荷工況時,蒸汽加熱器蒸汽流量為12 t/h(1.0 MPa、300 ℃),煙囪入口煙氣溫度大于54 ℃。
可見,為確保滿足邯鄲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要求,煙氣“消白”工程在煙溫設計方面留有一定的裕度。
2 測試方法
2.1 SO3測試
選擇基于異丙醇吸收測試方法原理開發的RJ-SO3-M型便攜式SO3分析儀進行現場測試,采樣溫度達到260 ℃,采樣槍內襯為石英材質,顆粒物過濾方式為后置過濾,SO3捕集方式為高效擾流吸收捕集技術,化學分析方法為氯冉酸–分光光度法,可以實現高準確度的SO3測試[6]。為驗證RJ-SO3-M型便攜式SO3分析儀連續監測結果的準確性,采用DL/T 1990—2019《火電廠煙氣中SO3測試方法 控制冷凝法》與RJ-SO3-M便攜式SO3分析儀在線監測進行了比對試驗,控制冷凝法每次采樣時間在45 min左右,在線監測為1 h均值,結果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線監測方法與控制冷凝法相比,在不同位置、不同煙氣環境、不同SO3濃度條件下,測試結果均具可比性,相對偏差都在5%以內;在WESP出口SO3濃度較低條件下,控制冷凝法測試結果均偏低,推測是因為低濃度條件下手工操作過程中造成的SO3損失對測試結果影響更為明顯。
對煙氣“消白”工程的測試,機組負荷率在90%左右,煤質保持穩定,調整漿液冷卻器的出力設置4個不同工況,每個工況穩定持續時間超過3 h,分別測試每個工況FGD入口、出口和WESP出口的SO3濃度和FGD出口煙氣溫度。測試時間為2019年1月。
2.2 常規污染物測試
煙氣“消白”工程實施前后,機組配套的煙氣連續監測系統一直處于運行狀態,且均依據HJ 75—2017《固定污染源煙氣(SO2、NOx、顆粒物)排放連續監測技術規范》的要求進行了校準和校驗,監測數據獲得各級環保行政主管部門的認可。
本次結合機組運行負荷的歷史情況,提取機組運行負荷相近、煤質相近的2017年3月與2019年3月的連續監測數據。
3 測試結果與討論3.1 SO3及煙溫測試結果與討論
(1)SO3及煙溫連續監測結果
4種工況下煙氣治理過程中SO3濃度及脫硫塔出口煙溫連續監測結果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連續監測過程中工況非常穩定,最小負荷率88.3%,最大負荷率91.2%,負荷波動遠小于5%的監測要求。隨著漿液冷卻器出力的增加,FGD出口煙溫持續下降,最大降幅達5.8 ℃,相應煙溫僅41.7 ℃,完全滿足地方政府要求的采暖季煙氣降溫至45 ℃以下。煙囪入口煙氣溫度的連續監測結果表明,排放煙氣溫度可以穩定達到工程設計要求的65 ℃以上,說明煙氣“消白”工程是成功的。
(2)煙氣溫降與SO3脫除的關系
一般認為降溫過程中煙氣中的氣態水會凝結成液態水,煙氣中的SO3會溶于凝結水中而被脫除,降溫幅度越大,脫除效率越高。為弄清實際情況,依據表2中的數據作出煙氣治理過程中SO3的濃度隨煙氣溫降的關系(見圖1)。
從圖1和表2中可以看出,單塔雙循環石灰石–石膏濕法脫硫對煙氣中SO3具有較為明顯的脫除效果,脫除效率介于35.1%~63.8%,平均為51.4%,明顯高于單塔單循環脫硫塔對SO3的脫除效率(即30%左右)[7-8],這是由于煙氣中的SO3不是以氣態形式存在的,而是以硫酸霧滴的形式存在[9-10],雙循環吸收塔中煙氣與漿液的接觸時間更長、氣液交換更為充分,更多的硫酸霧滴被捕集;此外,雙循環中的高pH值吸收段更加有利于SO3被吸收,也會提高脫除效率。WESP對SO3也有明顯的脫除效果,脫除效率介于47.6%~71.7%,平均為54.7%,與現有研究WESP對SO3的脫除效率總體上介于30%~76%較為一致[11]。
從圖1和表2中還可看出,煙氣溫度下降幅度(溫降)對FGD、WESP脫除SO3的能力影響不大,溫降為0 ℃的SO3濃度變化曲線與溫降為5.8 ℃的變化曲線基本一致,說明溫降幅度增加并不能提高對SO3的脫除效率,顯然這無法實現許多地方政府希望通過降低煙氣溫度來減少SO3排放的目的,這是由于煙氣中的SO3已與水汽結合形成了硫酸霧滴,煙氣冷卻過程中會增加冷凝水霧滴,這些水汽霧滴可能會與硫酸霧滴碰撞促進SO3脫除,但水汽霧滴數量的增加又會影響FGD、WESP對硫酸霧滴的脫除,所以總體上效果不明顯,4種工況下FGD、WESP對SO3總的脫除效率介于75.6%~81.9%,平均為78.9%。
為進一步核實煙氣溫降與FGD、WESP對SO3脫除效率的關系,對煙氣溫降與脫除效率之間進行了相關性分析(見表3)。
共測試了4種工況,置信水平為90%時臨界相關系數為0.90。由表3可知,煙氣溫降與FGD、WESP、FGD+WESP對SO3的脫除效率的相關系數均遠遠小于臨界相關系數,說明它們之間沒有相關性。
3.2 常規污染物
圖2所示為煙氣“消白”工程實施前后運行負荷相近、煤質相近的相同時間段煙氣連續監測的煙塵、SO2和NOx排放濃度比較。
由圖2可知,對煙氣“消白”工程:(1)實施前后煙塵、SO2和NOx質量濃度均分別穩定小于5、35和50 mg/m3,滿足超低排放的要求;(2)實施后煙塵排放質量濃度約下降0.5 mg/m3,這是由于煙氣降溫后,煙氣量減小,WESP內煙氣流速下降,有利于煙塵被收集[12];(3)實施前后SO2排放濃度基本無變化,這與石灰石吸收SO2的化學反應與溫度關系不大相一致[13];(4)實施后NOx排放質量濃度約上升5 mg/m3,這與煙氣降溫無關,是由于煙氣“消白”工程實施過程中,對SCR流場進行了優化調整,對NOx排放濃度控制更加穩定,并適當提高了NOx排放濃度的控制值,避免了工程實施前的過量噴氨及NOx排放濃度波動較大的現象[14]。
4 結論
(1)單塔雙循環石灰石–石膏濕法脫硫對煙氣中SO3具有較為明顯的脫除效果,脫除效率介于35.1%~63.8%,平均為51.4%,明顯高于單塔單循環脫硫塔對SO3的脫除效率(即30%左右)。
(2)煙氣“消白”工程中的冷卻降溫對FGD、WESP脫除SO3的能力影響很小,溫降為0 ℃的SO3濃度變化曲線與溫降為5.8 ℃的變化曲線基本一致,說明溫降幅度增加并不能提高對SO3的脫除效率。降溫為0 ℃、2.9 ℃、3.9 ℃和5.8 ℃ 4種工況條件下,FGD、WESP對SO3總的脫除效率介于75.6%~81.9%,平均為78.9%。
(3)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煙氣溫降與FGD、WESP、FGD+WESP對SO3的脫除效率之間沒有相關性,進一步說明煙氣降溫并不有利于FGD、WESP對SO3的脫除。
(4)煙氣“消白”工程中,煙氣降溫對WESP對顆粒物的進一步脫除有一定效果,煙氣連續監測結果中煙塵排放質量濃度約下降0.5 mg/m3,SO2和NOx排放濃度基本無變化。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