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保獻:用監測數據守護北京碧水藍天
.jpg)
劉保獻查看監測站點采樣儀器設備。
◆張雪晴
2014年,北京成為全國第一個發布PM2.5源解析報告的城市;2018年,北京成為全國第一個更新PM2.5源解析報告的城市。兩個全國“第一”,展現了一位環境志士最熱血的擔當。近日,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劉保獻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攻堅克難,帶領團隊率先解析PM2.5來源
2013年,全國多地出現空氣重污染,PM2.5進入公眾視野。所有人都想知道大氣污染到底是哪來的,PM2.5來源解析迫在眉睫。
劉保獻團隊接下這個艱巨的任務。作為國內第一批建立PM2.5監測網絡的先行者,他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
“當時國內針對PM2.5來源解析相關領域尚處空白。但北京PM2.5濃度高于歐美國家,引用國外設備監測數據并不準確,經驗很難借鑒,一切都要從頭開始。”劉保獻說,在研究初期,研究方案直接移植PM10源解析技術體系。但由于兩者污染特征差異很大,采樣器內的PM2.5濾膜被細顆粒物堵死,樣品采集失敗。
“我們低估了PM2.5源解析的難度。”劉保獻沒有放棄,他帶領團隊繼續研究。兩年時間,剖析污染物的微觀組分、進行化學分析和模型計算,在做了大量工作后,最終研發出PM2.5中200余種化合物監測方法。
2014年,北京首次發布PM2.5源解析研究結果,成為全國第一個發布PM2.5源解析報告的城市,邁出歷史性的一步。
精益求精,暴風雨中的第二次突破
隨著大氣治理的深入,公眾對首都空氣質量的希望值逐漸增高。北京制定了2013-2017五年清空計劃,提出到2017年,全市空氣中細顆粒物年均濃度比2012年下降25%以上,力爭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當時覺得完成指標難度非常大。源解析是一項科研工作,想有所突破,對污染源的認識、解析的精細化程度都要精益求精。”劉保獻說。
當時,北京市300多個街鄉鎮,只有35個空氣質量監測站點。面對復雜的污染源,精準溯源難度很大。劉保獻突發奇想,用大數據分析,讓數據自己糾錯。由人工轉智能,通過認知計算和物聯網技術實現高密度監測。
這種顛覆傳統監測技術手段的創新模式在那時候被大家認為是異想天開。但劉保獻沒有放棄,繼續開展大量研發工作。“研發要做場景測試,氣象條件越惡劣越好。”有一次深夜12點突下暴雨,正是測試的好機會。劉保獻和同事返回單位,在暴雨中開始了3個小時的檢測。測試結果非常好,興奮得一宿沒睡。“為藍天拼一把,值得。”
在不懈努力下,北京首個自主開發的高密度空氣質量監測網絡投入使用,全球首個PM2.5網格化監測技術指南順利發布。利用監測網絡高密度的布設,他們又著手建設覆蓋街道鄉鎮的粗顆粒物監測網絡,為北京街道鄉鎮大氣精細化治理奠定了科學支撐基礎。為最大程度優化數據準確性,劉保獻還一手組建起全國第一個手工基準監測網,并使自動監測方法性能由0.97提升到0.99,達到國際標準要求限值。
2018年,北京成為全國第一個更新PM2.5源解析報告的城市,實現第二次突破。
勇于擔當,十余年監測數據“零”失誤
建好監測網絡后,劉保獻沒有松懈,依舊365天全勤,保持著十余年百萬環境監測數據“零”失誤記錄。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又成為一場大考。剛結束除夕夜班的劉保獻再次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不管面臨什么情況,監測數據不能中斷、不能出錯。”
劉保獻在不利條件下,組織開展多項疫情防控期間的環境現場監測工作,第一時間完成《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生態環境監測防護工作指南》,組建疫情防控生態環境應急監測隊伍,為疫情防控期間公眾及時了解首都生態環境狀況,科學有效開展病毒消殺提供直接支撐。
在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中國治理環境的方式得到來自國際同行的高度贊許。近乎苛刻的數據質量要求,讓中國生態環保人贏得尊重。作為代表團成員,劉保獻感受到祖國帶給他的驕傲與自豪。這是時代在親歷者身上留下的燦爛痕跡,這是當代生態環保鐵軍勞模精神的生動詮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