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大建:減碳 到底怎么減?
天貓在618期間宣布:每筆訂單的碳排放量同比去年下降了17.6%。據了解,這是國內首次有平臺宣布網絡訂單的碳減排量。下降的17.6%主要由3部分構成:算法優化帶來的單位算力耗能下降;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占比提升帶來單位能耗碳排放下降;智能裝箱、地網光伏帶來的物流環節減碳。
“好價格”與“好價值”,從來不矛盾。對于國內企業而言,在購物大促期間開始講碳減排,值得鼓勵。不強調交易總額談綠色發展,是企業發展觀的遞進。平臺企業身位變一變,對商家、行業、消費者也有示范效應。
當然,研究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的學者都清楚“反彈效應”:單位產品和服務排放強度的減少,常常會被產品和服務的數量擴張所抵消,結果導致總排放不但不減反而增加。日本學者茅陽一提出的卡亞公式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有理論含量的分析工具。面對人口、人均GDP、單位GDP能源強度、單位能源碳強度四個變量,不難發現,應對碳達峰碳中和,降低單位GDP能源強度和單位能源碳強度是第一步,下一步的關鍵是在四要素相乘后實現總量減排。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比起傳統的鋼鐵、煤炭等產能見頂或接近見頂行業,互聯網行業還處在高速發展擴張期,每筆訂單碳排放量減少但總訂單迅速擴張的局面多有出現,導致兩者相乘,總碳排放可能增加。這種情況是可以理解的,類似發展中國家應對碳達峰碳中和的境況:技術帶來碳強度下降,但快速發展本身帶來碳排放增加,因此向上達峰是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另一方面,比起傳統行業,互聯網科技企業更有能力在規模擴張同時實現碳排放減少,是有條件“削峰”的。換句話說,技術創新與數字化能力提升,可以讓單位訂單強度減排改進抵消訂單增加帶來的碳排放,推動總碳排放至少趨于穩定。關鍵是要有先強度控制、后總量控制的全局性思考和布局,盡可能早地實現從前者到后者的轉換。
企業碳減排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從強度減排到總量穩定、總量減排,了解碳減排碳核算的三個范疇很關鍵。
范疇一是減少使用化石燃料的直接排放,如坐飛機和用小汽車等燒油產生的碳排放,一般說來工業企業在化石燃料使用上減少直接減排的任務比較重;
范疇二是減少使用外來電的間接排放,如企業運營要使用的電力供給,如互聯網公司的數據中心要在減少外來電的間接減排上多多發力;
范疇三是企業在上下游即整個供應鏈上實現碳排放,這是大多數企業共同面臨的挑戰,例如房地產企業和建筑企業需要在建筑材料的選擇上大幅度進行減排,互聯網企業則可以輸出數字化能力促進供應鏈上下游的減排。
一般而言,企業碳減排又與三種技術息息相關:即,與化石燃料效率改進有關的低碳技術,與可再生能源有關的零碳技術,與碳捕捉碳儲存碳利用即CCUS有關的負碳技術。
這幾種技術,在基于全壽命周期的總量減排中各有作用,在減碳成本和綠色溢價上又有所差異。其中,負碳技術即碳匯碳捕捉具有事后處理性質,有關它們的技術還不成熟,成本高居不下,且實現碳中和的真實能力尚待研究。總體而言,企業低碳轉型已成共識。但比起只強調事后治理、外部處理的碳補償碳去除,在主要領域實質性減少碳排放的低碳發展、零碳發展更為重要。科技部部長王志剛稱碳達峰碳中和將帶來一場由科技革命引起的經濟社會環境的重大變革,其意義不亞于三次工業革命;阿里的首席技術官程立稱“碳中和要走技術路線”,以技術創新推動企業發展從碳強度下降到碳排放總量下降,是應對碳達峰碳中和應該倡導的態度。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