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
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荒漠貓出現在祁連山保護區到三只棕頸犀鳥現身于云南盈江縣的山林,從東北虎進村到云南亞洲象北遷,這些現象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修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在7月7日國新辦舉辦的2021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崔書紅介紹說,我國已建立了較為完備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大面積自然生態系統得到系統、完整的保護,野生生物生存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像野生大熊貓、藏羚羊、麋鹿等珍稀瀕危物種的生存狀況得到改善。部分珍稀瀕危物種種群逐步恢復,東北虎、東北豹、亞洲象、朱鹮等物種數量明顯增加。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達到1800多只,受威脅程度等級由瀕危降為易危。
保護生物多樣性重大活動和舉措取得顯著成效
崔書紅介紹說,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逐步納入我國各類規劃和計劃,將維護生物多樣性作為生態保護和修復的重點工作進行部署。《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作為綱領性文件,指導中國中長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各項工作。2020年6月,《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發布,對全面加強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作出了安排部署。
目前,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基本完成。“初步劃定的全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比例不低于陸域國土面積的25%,覆蓋了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覆蓋了全國生物多樣性分布的關鍵區域。”崔書紅說。
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各類自然保護地已達1.18萬個,總面積超過1.7億公頃,占國土陸域面積的18%,提前實現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愛知目標”提出的到2020年達到17%的目標要求。同時,我國建立了各類植物園、野生動物繁育基地,使得大量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人工繁育成功。長江流域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已經全面實現了禁捕。從今年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將實行為期十年的禁捕。
“這些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對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的恢復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崔書紅說。
森林覆蓋率和蓄積量連續30年保持雙增長
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介紹說, 在加強生態保護修復方面,自然資源部出臺市場化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紅樹林保護修復等政策文件。實施了25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同時,推進實現我國首例藍碳碳匯交易。全面推進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2018年-2020年,3年累計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041萬畝,處置閑置土地290萬畝。“十三五”時期,建成綠色礦山953家。
崔書紅介紹說,通過開展部門、區域和國際聯合執法,嚴厲打擊生物多樣性違法犯罪行為。2019年,全國涉及野生動物違法案件將近1萬起,通過嚴厲打擊,涉野生動物違法案件的總數持續下降。生態環境部會同國家有關部委,持續開展了“綠盾”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強化監督檢查專項行動,從2017年-2019年,累計發現了34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存在的違法開礦、違法建廠案例,在保護區的核心區、緩沖區違法建設旅游設施和小水電站等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問題5503個。目前,已經完成整改5038個,整改完成率達到了92%。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更加優化,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持續提升,森林覆蓋率和蓄積量連續30年保持雙增長。來自生態環境部的數據顯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建設體系初步建立,自然保護地約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8%,“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不斷深化;積極推進生態保護紅線劃定,不斷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的監管制度,強化生態空間管控。推動建成了262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87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打造了一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踐的樣本。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