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降碳=去煤電?
【谷騰環保網訊】“能源低碳轉型導致化石能源投資和供給能力不足”“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并不意味著近期不發展化石能源”“電力系統安全降碳也不等于簡單地去煤電”。這是記者在12月4日國網能源研究院主辦的“2021年能源轉型發展論壇暨國網能源研究院成果發布會”聽到的專家聲音。
在業內專家看來,能源安全事關國計民生,電力保供是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統籌謀劃能源電力保供與降碳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
需深入探究能源發展趨勢
今年以來,全球經濟穩步復蘇帶動能源電力需求較快增長,能源低碳轉型導致化石能源投資和供給能力不足,新能源滲透率持續提高但出力不穩定,在各種因素交織影響下,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現了能源電力短缺的局面,并逐步擴散演變為全球能源危機。今年煤、油、氣、電價格全面大幅上漲,近期有所回落,但仍處于高位。
“反思今年全球能源危機,統籌謀劃能源電力保供與降碳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有必要針對化石能源和煤電的定位、新能源發展趨勢進行深入探究,堅持系統觀念,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供需兩側多元化發展路徑。”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張運洲在發布會上表示:“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
在張運洲看來,此次全球能源危機啟示我們,傳統能源發電仍是保障電力可靠供應的主體,新能源是世界能源發展的大趨勢,但其隨機性、間歇性特征給電力可靠供應帶來風險,應對能源緊缺,世界各國處置這類危機具有相通性,需要市場與行政手段并用,能源安全始終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立足國情力求自主可控。“我國電力系統未來供需平衡存在高度不確定性,需穩妥推進煤電減量化發展路徑。”
電力降碳不等于簡單去煤電
業內專家認為,我國尚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階段,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必須建立在安全穩定的能源供應體系之上。推動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快速激進退出化石能源,將帶來能源供應風險,進而影響經濟社會發展。
“推動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并不意味著不產生碳排放,也不意味著在較短時間內急速減排。”張運洲表示,我國能源消費規模巨大,從未來保障能源供應的視角來看,既要考慮增量能源需求更多地以非化石能源來滿足,又要在技術、市場、政策等方面采取綜合舉措,優先推動龐大的存量化石能源安全有序地清潔化利用,再平穩漸進地過渡到存量替代的階段。
“十四五”需儲備一批常規電源
《中國電源發展分析報告》顯示,我國現有的11億千瓦煤電機組多處于“青壯年”時期,約9億多千瓦為高參數、大容量煤電機組。相比新能源,煤電能量密度大、出力可調節,具有保電力、保電量、保調節的“三保”兜底保障作用,在電力保供中的地位短期內難以改變。
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耀華說,為解決新能源大規模發展帶來的電力、電量平衡與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問題,更加需要各類電源協調發展。受固有的隨機性、間歇性影響,新能源出力波動大,與負荷特性匹配程度較差,低出力與負荷高峰疊加將導致電力平衡困難。據研究測算,按照已確定的各類電源新增規模,2025年國網經營區電力電量均有一定缺口,因此還需要安排一批煤電。
“電力系統安全降碳不等于簡單地去煤電 。”張運洲表示,未來十年,全國口徑電力和電量兩方面缺口并存且逐步擴大。按“十四五”年均新增新能源約1億千瓦考慮,經研究測算,2025年全國電力缺口仍有6000萬千瓦,年均電量缺口達到約500億千瓦時。“應對新能源長時段大幅度波動給電力可靠供應帶來的風險,必須儲備一批常規電源,寧可備而無用,不可用時無備。”
在業內專家看來,碳達峰、碳中和不等于不發展煤電,煤電機組經碳捕捉、利用和封存(CCUS)改造后即可成為“近零脫碳機組”,也相當于“清潔能源”。“十四五”期間,在用好存量煤電、實施靈活性改造的基礎上,優化新增一批煤電,特別在負荷中心地區宜就地就近安排一定規模,發揮支撐作用。中遠期,統籌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與電煤消費占比,繼續發揮煤電在電力供應中的托底保障作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