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抓好“三水共治”確保碧水向東流
【谷騰環保網訊】重慶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最后一道關口,對保障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態安全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021年以來,重慶市認真貫徹落實《長江保護法》,以實施“雙河長制”為抓手,統籌推進“三水共治”,開展污水偷排直排亂排專項整治行動,加強岸線保護修復和綜合治理,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保持為Ⅱ類,74個國控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8.6%,高于國家考核目標1.3個百分點。
從“查、測、溯、治”入手,整治入河排污口
入河排污口連著河流和陸地污染源,是污染物進入河流的最后一道“閘”。2019年,重慶市渝北區作為全國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首批試點地區之一,率先啟動排查整治。
“率先,既是榮譽,更是責任。”渝北區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曾德明表示,渝北從“查、測、溯、治”等方面逐步探索。
作為全國首批整治試點區之一,面對未知領域和大量的排查任務,渝北區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無人船排查、智能機器人探測等技術手段,開發排查系統APP,在生態環境部統一組織下,抽調市內外業務骨干采取人工徒步排查等方式,確定了長江16.6公里和嘉陵江28.4公里的排查岸線。
由于無監測規范,在相關專家指導下,渝北區確定了化學需氧量等7項指標作為指導水質污染監測評價依據,按照“測溯結合”“一口一測”原則,完成了兩輪人工監測溯源工作,形成了監測溯源技術規范,為整治工作實施提供了科學依據。
癥結找到了,就需要“對癥下藥”。曾德明表示,渝北區建立了問題檔案,針對污染問題分別建立問題責任清單,制定整改方案,實施“一口一策”精準治理。
結合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工作,渝北區對兩家化工企業實施搬遷,從根本上解決了長江1公里范圍內化工企業排污口污染問題;結合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督促農村聚集點新建排污管網及污水處理設施;結合養殖污染控制工作,安排財政資金對長江300米、一級支流200米范圍內的54家畜禽養殖場予以全部關閉,解決長江禁養區的養殖污染問題。
“通過一年多的努力,我們圓滿完成了長江入河排污口的‘查、測、溯、治’工作,為全國、全市提供了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可總結、可推廣、可借鑒、可操作’的渝北經驗。”曾德明說,這一經驗得到了生態環境部的認可,參與制定的相關技術規范已用于指導全國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
破解矛盾,“毛細血管”不再堵
小流域作為長江主動脈的“毛細血管”,“血管”是否通暢,直接關乎長江生態環境安全。重慶市銅梁區有涪江、瓊江、小安溪等河流200余條,“毛細血管”更為豐富,流域系統治理和水生態修復是銅梁“毛細血管”通暢的關鍵。
“解決問題,要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銅梁區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光明說,流域的生態環境問題,表現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城鎮污水垃圾污染、化工污染、農業面源污染、船舶污染和尾礦庫污染等是造成流域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結合銅梁農村生活污水分布散、水量差異大等特點,對撤并場鎮、農民新村、農村居民聚居點、農村散居居民因地制宜篩選生活污水治理實用技術和設施設備。”張光明說,銅梁已累計建成70個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新改建農村廁所2.8萬余戶,有效解決了農村生活污水等突出環境問題。
針對畜禽養殖污染問題,銅梁區關停違規養殖場289家,先后投入5000余萬元,指導1177家養殖場對養殖廢棄物進行資源化利用;根據畜禽養殖場的區域布局和飼養量,建設3個區域性糞污集中處理中心,解決養殖密集區域內糞污處理難題。
水環境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控源截污的同時,銅梁區大力推進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活水保質,綜合整治河道57公里,搭建生態浮床2.6萬平方米,并建成玄天秀水生態畫廊、原鄉中央公園等生態涵養區。
“通過實施清淤疏浚及岸線修復整治,不僅加強流域生態修復,逐步恢復水體生態基流,水源地也得到有效治理,銅梁區境內流域水環境明顯改善。”張光明說,如今小安溪水質由Ⅳ類提升到Ⅲ類,瓊江水質實現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
打好組合拳,跨界河流共防治
川渝山水相連,河流上下游往往分屬不同地區,維護水環境安全是共同的責任。重慶市梁平區與毗鄰的四川省達州市簽署聯動共治協議、聯防聯治協議等,建立聯席會商、聯防共治、信息共享、流域生態補償、聯合執法等機制,打破區域界限,推進川渝兩地跨界流域治理合作深入化,推進聯防聯控常態化。
梁平區內的新盛河和銅缽河就是跨界流域的典型。梁平區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唐小平介紹,梁平和達州共同投入數億元,推進銅缽河、新盛河水生態環境共建共治。
“兩河流域內建成投運鎮村污水處理廠(站)45座,建成污水管網330余公里,支管入戶,兩河流域內場鎮全部實現雨污分流,建制鄉鎮和300人以上農村聚居點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生活污水直排亂排散排問題得到根本遏制。”唐小平說。
為了提升農村面源污染防治水平,兩河干流水域及200米范圍的陸域劃入畜禽養殖限養區,嚴控區域畜禽養殖總量,流域內規模養殖場設施配套率達100%,畜禽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91.2%。
唐小平說,2021年,銅缽河出境上河壩和新盛河出境聯盟橋斷面水質年均值均為Ⅲ類,兩條跨界河流水質均明顯改善。
守住關口,確保碧水向東流
巫山,重慶東大門,長江流經重慶的最后一道關口。
作為長江重慶段最后一道生態屏障,巫山以“爭上游”的魄力守住生態安全的“關口”。巫山縣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王祥平說,巫山全縣上下嚴格落實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1公里和5公里”產業管控政策,深入推進“三水共治”,推動大昌湖成功創建“市級美麗河湖”,大寧河列入第一批市級示范河流,長江干流培石斷面出境水質常年穩定保持Ⅱ類。
為抓好境內大小河流和水資源保護,巫山實施了更為扎實的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封閉式管理等舉措,確保全縣34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并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在長江干流及主要次級河流設置監測點17個、建設水質自動監測站5個,對長江干流及5條一級支流等地表水監測斷面適時進行監測,確保水質安全。
此外,巫山還狠抓船舶污水轉岸設施建成投運,確保船舶油污水應收盡收、規范處置。
“2021年,經過排查、整改的船舶污染隱患有18處,查處涉水違法案件20余件,查處涉漁違法案件75件。”王祥平說。
為了守護最后一道“關口”,巫山對69個長江入河排污口做到應查盡查、應測盡測、深度溯源,規范設置入河排污口標志牌。在長江大橋、龍門大橋等重點區域安裝360度旋轉“全球眼”高清攝像頭,適時監控漂浮垃圾及消落區漂浮物情況,年均清理漂浮垃圾2.3萬噸。特別是在汛期和蓄水期間,巫山充分利用自動化清漂船,輔以普通保潔船及臨時租用合法社會清漂船只清理淺水和衛生死角,確保江清岸潔。
“既要‘下河’治水,也要‘上岸’治綠。”王祥平說,巫山著重強化了國土綠化提升行動和水域岸線管理,深入實施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石漠化綜合治理,全力推動了“三百”工程建設,逐步在長江巫山段、大寧河兩岸形成“一江碧水、層林疊翠、四季花漾、瓜果飄香”的畫廊美景。先后關閉沿江沿河非法碼頭16座,復綠碼頭9座,深化長江沿線產業布局,對污染較重企業堅決查處,收回港口岸線3000余米。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