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動社會資本參與生態文明建設
【谷騰環保網訊】政府履職需要資金作支撐。進入“十四五”以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面臨很多新任務,但減費降稅、財政資金收緊已是大勢所趨,各級財政必須全面落實“過緊日子”的要求。在財政資金收緊的客觀情況下,必須充分發揮現有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入,更好地保障生態文明建設。
一是構建引導社會資本積極投入的政策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生態環境領域的資金保障問題。2013年,《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要求,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機制,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此后,相關部委陸續出臺了《關于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有關問題的通知》《關于推進水污染防治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在污染防治領域積極推廣PPP模式。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等七部委聯合出臺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動員和激勵社會資本投入綠色產業。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意見》,進一步推動社會資本參與生態建設。當前,推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應充分發揮好金融對實體經濟服務的作用。筆者建議,各地應結合地方實際,用好國家的政策,著重建立完善促進社會資本投入的制度框架。
二是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引導作用。地方僅依靠財政資金難以應對當前生態環境治理的需求,還應進一步發揮好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當前,社會資本市場逐步發展壯大,各類投資機構接連涌現,但受限于信息不對稱、專業性門檻高等原因,許多社會資金面臨著“有錢找不到好項目”的窘境。因此,各級生態環境部門應主動作為,發揮專業優勢,積極為社會資本提供專業引導。可通過財政資金先行先試,打造收益穩定的生態投資項目,以點帶面撬動社會資本投入。筆者建議,可比照國家設立絲路基金等做法,通過政府牽頭設立省內或跨省的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基金,吸引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等投資,彌補資金缺口。例如,可針對流域、區域探索設立專項基金,帶動沿線市縣追加投入,進一步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形成全社會投資生態環境的大格局。
三是符合“有利可圖、互惠共贏”的市場規律。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就生態環境保護領域而言,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必須符合市場規律,要讓社會資本有利可圖,這樣才能可持續地推進社會資本參與生態環境治理,提升整個環保產業的活力。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必然伴隨著經濟結構轉型發展,也將給環保產業帶來無限的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因此,筆者認為,未來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投資增幅和投資總量將會持續增長。同時,應當看到,在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一些項目雖然收益不高,但長期穩定,這類項目也會受到一部分社會資本的青睞。生態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公共事業,部分項目特別是涉及公共服務類項目,往往沒有收益或者收益很少,這就需要各級政府主動作為,爭取、整合上級政策,給予配套支持和財政資金補助,確保環保基礎設施投資具有長期穩定的收益。
作者單位:四川省生態環境廳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