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面入手完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谷騰環保網訊】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建立、完善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需強化監測先行,以監測靈敏、監測準確的導向,充分發揮生態環境監測的支撐、引領、服務作用。
一是監測先行,科學布局監測網絡。立足山水林田湖草沙整體性、系統性,整合各部門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優化覆蓋大氣、地表水、地下水、飲用水源、土壤、噪聲、輻射、溫室氣體等環境要素的環境質量監測網絡,提高點位布設的科學性、代表性、綜合性。
以典型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地、重點生態功能區和生態保護紅線為重點,通過省市共建、部門共享多元合作機制,增設生態質量監測站點,部門協同開展地面生態觀測、樣方樣地觀測和碳通量監測,推動生態質量監測評估。
推進傳統環境監測向生態環境監測轉變,手工監測與自動監測互補、固定監測與動態監測結合,健全生態環境監測標準規范體系,加強監測數據標準化、規范化管理,實現不同部門、單位同類監測數據一致且有可比性。
健全生態環境質量評價體系,強化環境風險預測與預警,推進水質預測預報、異常預警和水環境容量評估,提升環境空氣質量預報時效和精準水平,逐步開展土壤風險評估和生態風險預警研究。加強突發事件應急監測,實現快速評估突發事件環境風險,研判污染成因并鎖定污染來源,有效支撐處置決策。
在火電、鋼鐵、石油天然氣開采、煤炭開采、廢棄物處理等重點行業企業開展溫室氣體排放監測試點工作,組建重點城市溫室氣體監測網絡。
二是監測靈敏,技術創新促能力提升。進一步推進高新技術在實時感知、采樣分析、溯源追因、應急預警、質量控制、綜合評價全鏈條監測技術體系中的應用。不斷豐富監測手段,突出立體性,從地面監測向空、天、地一體監測發展轉型,實現從點、線、面多個維度判斷環境狀況。不斷豐富監測方式,突出靈敏性,從單純依靠定量監測向定性、半定量、定量監測組合運用發展轉型,實現對環境變化的快速感知、范圍鎖定、精準定量。不斷豐富數據價值,突出應用性,完善數據采集、傳輸、審核機制,推動不同部門間數據聯動分析,強化多元數據關聯分析,推動各類數據相互印證、相互補充,精準推送。不斷豐富技術裝備,突出創新性,加快便攜、快速、自動監測儀器設備的研發和推廣,促進監測技術的革命性創新,實現更科學、更精準、更全面、更快速。
三是監測準確,數據權威有保證。加強能力建設。以支撐污染防治為重點,向全面支撐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轉型。圍繞環境質量、污染源、履約監測等重點領域加強能力建設,提高實驗室分析、執法監測、應急監測、核與輻射監測等裝備能力,全面提升生態環境監測自動化、標準化、信息化水平。
加強質量監督。建立健全生態環境監測質量控制體系,加強內部質量控制和外部質量監督,嚴格按照標準規范開展監測并保存完整的原始記錄。各級市場監督管理、生態環境部門按照“雙隨機”原則,加強對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的監督檢查,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加強對第三方檢測公司和人員信用管理,推動部門協同和信息互認,形成守信聯合激勵、失信聯合懲戒的長效機制。對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情況加強監督檢查,對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等逃避監管、違法排放污染物行為嚴肅查處。
打擊弄虛作假。健全防范和懲治數據弄虛作假的責任體系和工作機制。暢通群眾舉報渠道,將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的監督舉報納入生態環境舉報和市場監督舉報受理范圍,經核實屬實的由相關行政主管部門依法處理。
作者單位:湖南省永州生態環境監測中心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