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蚯蚓何以登上中央一號文件?
【谷騰環保網訊】近期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嚴厲打擊盜挖黑土、電捕蚯蚓等破壞土壤行為。小小蚯蚓有何奧妙,竟讓國家如此重視?
蚯蚓事關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蚯蚓是土壤動物中生物量最大的常見類群,廣泛分布在森林、草地、濕地、農田等各種生態系統中,是全球眾多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眾多生態系統中,蚯蚓又因其取食、消化、排泄、分泌和掘穴等多種活動扮演著多種角色。在生態系統中它既是消費者、分解者,又是調節者。具有多種功能的復雜活動顯著促進了土壤過程的物質循環和能量傳遞,有力維持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蚯蚓事關生態系統修復。蚯蚓在維護土壤結構、物質循環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被稱為“生態系統工程師”。同時,蚯蚓憑借其自身對有毒物質的敏感性和其獨特的生物學優勢,也是檢測土壤健康的生物標志物。在解決我國土壤酸化、土壤板結、土壤重金屬污染、土壤養分不平衡、建設臨時用地土壤損毀、有機廢棄物處理和污水凈化等方面,蚯蚓具有不可替代性,是生態系統修復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
蚯蚓事關生物多樣性保護。全球大約有3000-3500種蚯蚓,其中我國有大約640種,是全球蚯蚓分布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在電捕蚯蚓較為嚴重的海南島就有122種蚯蚓,并且高達103種為海南島特有物種。而電捕這種無視自然狀態,以現代工業集約化、機械化方式瘋狂“收割”大自然的掠奪方式,已經對海南島當地的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巨大破壞。
蚯蚓事關糧食安全。農田是糧食安全的根基,蚯蚓是高質量農田的保證。它們在土壤里,通過鉆洞吞食土壤中的有機物,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狀和結構,促進土壤的養分循環,激發土壤的微生物活性,進而改善土壤促進農作物的生長,提高糧食產量。“滅絕式”電捕蚯蚓必然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結等問題,進而影響到國家糧食安全。目前,在電捕較為嚴重的海南省的部分區域已經出現糧食減產現象。
“小蚯蚓”首次出現在中央一號文件中,意味國家更加重視土壤的生物特性、糧食安全與生物多樣性三者之間的關系,也代表著生物多樣性保護主流化在我國的進一步推進。蚯蚓雖小,利害卻大。保護野生蚯蚓就是在保護農田,保護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保障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