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多要素推進生態修復治理
【谷騰環保網訊】始終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堅決扛起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大政治責任,內蒙古堅持規劃統領、堅持治理為要、堅持節約集約,推動構建生態保護新格局,展現生態修復新作為,譜寫綠色發展新篇章,為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美麗中國提供要素保障。
近年來,內蒙古編制完成了自治區國土空間規劃,著力構建“三山一彎,兩帶十區,一核雙星多點”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布局。科學劃定“三區三線”,其中劃定生態保護紅線59.69萬平方公里,占全區國土面積的一半以上;劃定耕地保護目標1.7億畝、永久基本農田1.33億畝;劃定城鎮開發邊界59萬公頃、城鎮開發邊界管控線27.94萬公頃,并把“三區三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著力構建生態保護新格局。
深入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組織實施了烏梁素海流域和科爾沁草原兩個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項目。全面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治理, 2021年以來年度礦山生態修復面積均大于采礦損毀面積,實現“新賬不再欠、老賬加快還”,治理成果不斷鞏固、治理效果不斷凸顯;鄂爾多斯市、呼和浩特市成功獲批黃河重點生態區(鄂爾多斯)和北方防沙帶-黃河重點生態區(呼和浩特)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
不斷優化礦產資源開發結構,全區礦山數量由2021年初的3169家減少到2984家,大中型礦山比例由33.35%提高到42.22%。全面實行礦產資源綠色勘查,“十四五”以來,內蒙古地質勘查基金項目共新立項目182個,已全部明確綠色勘查責任,嚴格落實綠色勘查標準規范,推動地質找礦突破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據介紹,立足礦業大區實際,內蒙古將科學推動能源基地建設和生態屏障建設,通過不斷提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效果、完成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治理任務、組織實施重大生態修復項目,著力構建自治區“一區兩帶多廊多點”的總體生態修復格局。
目前,內蒙古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制定《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區礦山生態修復監管的通知》,明確自治區、盟市、旗縣三級監管職責,做到對礦山企業礦山地質環境年度治理計劃、實施進度、項目驗收等環節“有人督”“有人查”“有人管”,壓緊壓實責任鏈條,提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效果。按照出臺的《內蒙古自治區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各地正在有序推進相關工作落實。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正在細化社會資本實施生態修復項目涉及占補平衡、增減掛鉤政策銜接程序具體措施,切實保障社會資本權益。各級政府堅決扛起政府治理主體責任,不斷加大投入力度,確保“十四五”期間完成100平方公里治理任務。
圍繞組織實施重大生態修復項目,內蒙古加快推進項目實施,積極做好項目儲備和爭取重大生態修復工程項目。在持續推進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科爾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的同時,推動黃河重點生態區(鄂爾多斯)和北方防沙帶-黃河重點生態區(呼和浩特市)兩個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今年按時開工。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