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能源清潔低碳高效發展?
【谷騰環保網訊】國務院日前發布的《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提出,要優化能源結構,加速能源清潔低碳高效發展。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20%左右,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30%左右。持續增加天然氣生產供應,新增天然氣優先保障居民生活和清潔取暖需求。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達峰目標的關鍵期和窗口期,是重點工業、重點省份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關鍵五年。國務院發布《計劃》,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為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先立后破: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核心要點
《計劃》要求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在保障能源安全供應的前提下,重點區域繼續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到2025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煤炭消費量較2020年分別下降10%和5%左右,汾渭平原煤炭消費量實現負增長,重點削減非電力用煤。
“能源資源稟賦決定了我國要走可再生能源直接替代煤炭的路徑,而不是先由油氣替代煤炭,再由可再生能源來替代油氣。”中電聯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王志軒表示,在這個替代的過程中,要堅持“先立后破”的原則,傳統能源的逐步減少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礎上,這也是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核心要點。
同時,新型能源體系的相關要素較過去也在發生演變。在日前由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和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主辦、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NCSC)與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協辦的2023綠色轉型與高質量發展國際研討會上,王志軒指出,首先是經濟、能源、環境三者的平衡點關系發生變化:從資源價值導向向生態價值、技術價值導向演變;其次是轉型動力的演變,包括技術進步、融合發展等;最后是轉型約束由資源稟賦約束逐步向氣象要素、能源安全要素約束演變。
此外,王志軒重點提到了新型電力系統,認為新型電力系統是新型能源體系的核心。“十四五”期間,電力行業已進入以降碳為重點的戰略方向,特別是煤電功能發生重大變化。要逐步由過去以電量電力支撐轉變為主要以電力支撐,以靈活性調節和兜底保供,保障電力系統安全。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提出了“創新型碳替減”的概念,即通過低碳、零碳技術替代傳統高碳技術,以達到減碳目的。這種替代不僅減少了碳排放,同時大幅降低了單位產出的碳排放強度,降低了減碳成本。
劉世錦提議,將“創新型碳替減”納入全口徑碳核算體系,形成包括產出增量與存量、碳替減與傳統碳減排在內的全口徑碳減排核算體系,客觀評估創新帶動的“碳替減”在綠色轉型中的意義和價值,并為實現碳達峰目標提供新的思路和解決方案。
完善機制:從需求驅動新能源與新型儲能的發展
《計劃》提出,要積極發揮財政金融引導作用。有序擴大中央財政支持北方地區清潔取暖范圍,對減污降碳協同項目予以傾斜。按照市場化方式,加大傳統產業及集群升級、工業污染治理、鐵路專用線建設、新能源鐵路裝備推廣等領域的信貸融資支持力度,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按要求對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評價,吸引長期機構投資者投資綠色金融產品。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金融機構發行綠色債券,開展綠色債券信用評級,提高綠色債券的信息披露水平。
“能源發展正在從資源依賴轉向技術依賴,并由此帶來深刻變革。新能源技術的經濟性提高驅動新能源快速增長。”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副院長楊雷表示,過去10年,風電發電量占比從2012年的2.0%增長到8.8%,太陽能發電量占比從0.08%增長到4.9%。2023年更是得到了爆發式增長,預計風光裝機將超過兩億千瓦。
“這也給我們帶來了諸多新挑戰,比如,新能源跨季節的波動性、電動汽車充放電的負荷變化等。我們應該從系統角度提高能源系統的靈活性和韌性,深化能源革命,驅動新的商業模式,推動能源體系建設從傳統的能源供應向能源供應與需求融合發展轉變,這樣才能真正構建起新型能源體系。”楊雷說。
清華大學教授夏清表示,當前,中國新能源發展出現產能“過剩”的現象,比如,分布式光伏發展非常快,電網由于沒有足量的調節資源難以消納;但新能源配比諸多儲能未能得以利用。所以,這種“過剩”是一種表象,其本質是機制沒有到位。“現在社會上擔心新能源增長太快,以至于電網難以消納。其實只要市場機制到位,就可以激活分布式儲能遍地開花,促進就地就近消納新能源,極大減輕大電網消納新能源的壓力。”
夏清還認為,在平衡機制上應該有相應的改革來適應新能源的發展。“我們下一步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用價格機制讓這些資源有效協同起來,從供給側改革走向需求側改革,從需求驅動新能源與新型儲能的發展。”
探索轉型:工業產品和生產過程瞄準“三化”目標
《計劃》要求,加快退出重點行業落后產能。修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研究將污染物或溫室氣體排放明顯高出行業平均水平、能效和清潔生產水平低的工藝和裝備納入淘汰類和限制類名單。
“工業高質量碳達峰是建設新型工業化的基本要求。”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田智宇表示,工業既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來源,也是低碳零碳技術、材料創新的重要載體和主要動力。
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具備高速工業化向高質量工業化轉型的基礎條件。當前,我國工業既面臨碳邊境調節機制等短期挑戰,也面臨碳中和的長期挑戰。
田智宇建議,先進企業、領先行業、發達地區有必要、有條件率先加快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加大節能提效、電氣化和數字化轉型力度,在保障安全前提下,不斷培育鍛造新的綠色動能和競爭優勢。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產業政策研究所所長王昊表示,新型工業化不僅是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體現,而且是對綠色低碳轉型的實踐。這一轉型需要圍繞“三化”目標:產品和生產過程的高端化、智能化與綠色化。這一轉型不僅能夠加強中國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的位置,而且對滿足國家節能減排的要求也至關重要。
面對國際綠色低碳要求,中國制造業遇到了挑戰,但也迎來了轉型的機遇。
新型工業化需要新的技術和模式,特別是信息技術的應用。王昊強調,中國必須通過產業創新來推動綠色發展,這是新型工業化的核心動力。通過技術和創新的引領,中國將實現更加綠色低碳的可持續發展。
“在碳排放強度控制基礎上,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要結合國家碳達峰實施方案及‘十四五’中期評估,科學設定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水平,科學制定‘十四五’后三年碳排放增量目標及分解落實機制。”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徐華清表示,要研究設定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總量控制目標及配額分配方案,做好碳排放 “雙控”與排放權交易制度的銜接;要研究制定差異化的地區碳排放總量和強度控制目標與管理模式,逐步確立“自上而下”的總量控制目標及地區責任分擔模式;要加快完善省市兩級行政區域碳排放年度核算方法和報告制度,實行重點單位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制度;要加快推進應對氣候變化立法進程,建立以碳排放“雙控”為核心的制度與政策體系,確保有力有序有效做好碳達峰工作。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