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焚燒”時代,生活垃圾如何被吃干榨凈?
【谷騰環保網訊】我們當時去現場看了,為治理滲濾液惡臭,花了很多錢。”在接受記者專訪時,甘肅省平涼市委書記王旭回憶起之前的一次調研,印象深刻。“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焚燒處理,費用跟垃圾填埋基本持平,卻免除了后顧之憂,企業也有收益。現在已經成為省住建廳推廣的典型。”
從問題通報到正面典型,是什么支撐著兩種角色的轉變?
從填埋到焚燒,推動實施全域生活垃圾閉環處理
讓王旭記憶猶新的那次調研,發生在3年前。2021年,第二輪甘肅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期間,華亭市的生活垃圾填埋場滲濾液污染問題被督察組點名通報,被指環境隱患突出。同時被通報的還有靜寧縣,“大量未經處理的滲濾液存于壩前,惡臭污染嚴重”。
過去,平涼市生活垃圾的處理主要采取“填埋+焚燒”模式,又以填埋為主、焚燒為輔。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市建成投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一座,日處理能力為500噸,而同期全市生活垃圾產生量每天有1015噸。全市原有生活垃圾處置能力,遠達不到國家“縣處理”要求。
針對督察組指出的問題,平涼市高度重視,立即整改。華亭市開展滲濾液收集池的全面整修,靜寧縣完善垃圾填埋場管理制度和應急預案,其他縣(區)舉一反三,全面排查生活垃圾填埋場滲濾液處置方式和處理能力情況,確保滲濾液全部及時妥善處理,消除環境風險隱患。
問題點位雖已整改完成,但推動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的工作,還遠遠沒有結束。
經濟社會在發展,中心城區人口在增長,生活垃圾產生量也在日益增加。“僅僅依靠填埋處理,不僅要占用大量土地、投入大量資金,而且存在不少風險隱患,其中就包括滲濾液散發惡臭、污染環境,深度填埋甚至會對土壤、地下水造成威脅。”在介紹垃圾填埋存在的污染隱患時,平涼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總工程師陳貴林很嚴肅。
這次通報,為平涼敲響了警鐘。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轉變垃圾處理方式,勢在必行。
2022年開始,平涼市分管副市長牽頭,組建工作專班,先后4次深入各縣(市、區)36個鄉鎮實地調研,啟動實施全域生活垃圾閉環處理工作。
同年7月1日,平涼市政府印發實施方案,明確構建以平涼海創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莊浪縣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為中心,輻射全市范圍的城鄉垃圾焚燒處置體系,推動生活垃圾處理從無害化填埋向焚燒資源利用轉變。
“平涼海創項目的日處理能力為500噸,等到今年5月莊浪縣的項目正式投運后,日處理能力將再增加400噸,到那時,生活垃圾焚燒處置能力可滿足全市生活垃圾處理需求。”陳貴林介紹道。
三者兼得:資源化利用、污染物零排放、節約垃圾處理成本
在平涼海創能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操作室里,工作人員正在操控抓斗,將垃圾坑里發酵完成的垃圾投入喂料口,經過推料器,推入爐膛。
圖為全封閉的垃圾坑,收集轉運來的生活垃圾在此處發酵后被投入焚燒爐。宋楊攝
中控室里,幾個大屏幕實時播放,垃圾處理全過程清晰呈現。在線監測設備與國家聯網,相關監測數據實時上傳。無論是廠區還是“一玻之隔”的垃圾堆放坑,都聞不到一絲臭味。
圖為平涼海創能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中控室,大屏幕實時播放垃圾焚燒全流程。宋楊攝
“垃圾焚燒過程中產生的滲濾液,會通過專門的管道進入格柵網收集,之后進入滲濾液處理系統,處理完成后能達到中水標準,我們會將其作為設備的循環冷卻水,濃縮液回噴到爐膛里面燒掉。”在平涼海創公司綜合處處長楊文超看來,高溫焚燒生活垃圾,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填埋處理導致的沼氣、滲濾液、重金屬等環境污染隱患。
除了能夠實現生活垃圾的生態化處置,焚燒項目還拉長了平涼市的產業鏈條。 “生活垃圾里難免會混進去一些玻璃瓶之類的,燒完之后會產生爐渣。于是平涼又引進實施了爐渣處理項目,由專門的回收企業對爐渣進行篩分和利用。”據陳貴林介紹,爐渣中有價值的金屬會被篩分出來賣掉,剩下的爐渣,可以制成對材料強度要求不高的草坪磚、路緣石等,最大程度做到資源化利用。
經測算,焚燒與填埋相比,每噸可節約垃圾處置成本44元左右,已經實施轉運焚燒的平涼海創項目每年可節約1292萬元,莊浪項目建成投產后,預計全市每年可節約1550萬元。
政府節約成本,企業同樣獲益。
楊文超告訴記者:“企業的收益主要來自發電,平涼海創這個項目可實現年處理生活垃圾18.25萬噸,年發電量為7800萬千瓦時,其中14%供廠里自己使用,剩余的部分并網發電,每年收入能達到5000余萬元。”
“垃圾填埋場已經停止審批,不會再新建。同時,基于當前的生活垃圾產生量,除了目前這兩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全市也不會再新建焚燒廠。這也是為了避免資源浪費,保障企業的權益。”平涼市生態環境局局長王懷義說道。
全域生活垃圾閉環處理,既降低了風險、改善了環境,又節省了土地、節約了成本,真正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