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志云:做好數據收集與分析,更好促進長江流域生態保護
【谷騰環保網訊】“長江流域生態保護離不開系統性的數據收集與分析。” 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歐陽志云強調道。在5月25日舉辦的美麗中國百人論壇2024年會上,歐陽志云從做好生態系統數據收集與分析的角度提出了對長江流域生態保護的看法。
長江流域擁有豐富的生態系統、動植物物種以及多樣的生態空間格局,這使得長江流域成為研究生物多樣性的絕佳場所。在探索長江流域生態的過程中,歐陽志云認為在長江流域從不同角度,層層遞進地開展數據收集與分析,能夠更好地實現長江流域生態保護。
歐陽志云強調,長江流域的數據收集與分析首先是做好重點動植物的保護分析。通過分析動植物的種群數量以及分布情況,將分布集中的地區劃為長江流域物種優先保護范圍,目前大概有28個區域,上游13個,中游9個,下游4個。除卻重點動植物的分析,生態系統服務的分析也尤為重要。在提供優質生態產品的主要供給區,通過分析水涵養、土壤保持、碳匯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的情況,可以了解生態系統當下的功能狀態。
長江流域生態類型多,格局復雜,在做好局部的生態系統服務分析后,歐陽志云認為,應該統籌分析生態系統服務之間的相互關系,才能為劃分長江流域的生態空間和紅線格局打下基礎。以生態系統的功能性和敏感性為基礎,綜合考慮水文路徑和人口,從而劃分出不同的生態空間格局運用于實際的生態保護工作中。如生態保護紅線的主題框架,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地和重要生態功能區的劃分范圍,這個成果也作為自然資源部紅線總體框架的原型。
通過數據分析,長江流域生態系統供給服務和調節服務區域占全流域的57%,提供了80%以上的生態系統服務,是生態空間的重要基礎。生態保護紅線大概是59萬平方公里,占長江流域33%,提供了60%以上的生態系統服務。鑒于長江流域重要的生態空間格局,歐陽志云強調,今后需進一步提高生態質量,完善自然保護區等自然保護體系建設,為長江流域的社會主義發展和生態安全提供保障。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