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足跡管理國際“行情”,一起了解一下!
【谷騰環保網訊】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多部門近日印發《關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其中提出,要從產品碳足跡著手,完善國內規則、促進國際銜接,建立統一規范的碳足跡管理體系。
與國際銜接,首先要了解國際上的發展趨勢。當前,國際上在產品碳足跡方面的具體進展情況如何?本報進行了梳理。
什么是產品碳足跡
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CFP)是指由個人、組織、事件或產品直接和間接造成的溫室氣體(GHG)排放總量,以二氧化碳當量(CO2e)表示。
目前,碳足跡可以按照其應用層面分成國家碳足跡、城市碳足跡、組織碳足跡、企業碳足跡、家庭碳足跡、產品碳足跡以及個人碳足跡。其中,產品碳足跡是碳足跡中應用最廣的概念。
產品碳足跡(Product Carbon Footprint,PCF)是指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包括從原材料的生產、運輸、分銷、使用到廢棄等流程所產生的碳排放量總和,是衡量生產企業和產品綠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標。對于企業而言,確定產品碳足跡是減少企業碳排放行為的第一步,有助于企業真正了解產品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并由此采取可行的措施減少供應鏈中的碳排放。對于出口制造企業而言,開展產品碳足跡計算是提高國際競爭力,打破國際碳稅壁壘的必由之路。
2023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關于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國家層面出臺50個左右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和標準,一批重點行業碳足跡背景數據庫初步建成,國家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基本建立,碳足跡核算和標識在生產、消費、貿易、金融領域的應用場景顯著拓展,若干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和碳標識實現國際互認。
到2030年,國家層面出臺200個左右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和標準,一批覆蓋范圍廣、數據質量高、國際影響力強的重點行業碳足跡背景數據庫基本建成,國家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全面建立,碳標識得到企業和消費者的普遍認同,主要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和碳標識得到國際廣泛認可,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提供有力保障。
國際上產品碳足跡的主要核算方法
目前,國際上具有代表性的一種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是生命周期評價法(LCA)。作為一種系統方法,LCA覆蓋了從原材料提取、生產、運輸、使用,到廢棄和回收處理等所有階段,通過評估產品在整個生命周期(從材料開采到廢物處理)造成的環境負擔,實現全過程碳足跡管控。
生命周期評價作為環境管理工具已歷經多年發展,1990年由國際環境毒理與化學學會(SETAC)正式提出,目前在歐美多個國家得到廣泛應用。
2003年,歐盟委員會將LCA確定為評估產品潛在環境影響的最佳框架。2009年,歐盟出臺生態設計指令,要求企業關注產品生命周期各個階段的資源使用。2023年,歐盟的《新電池規定》正式生效,強制要求所有進入歐盟市場的電池企業采用LCA體系下的環境足跡PEF方法(Product Environmental Footprint)進行產品碳足跡計算。
依據方法的系統邊界設定和模型原理的不同,目前比較常用的生命周期評價方法可以分為過程生命周期評價(Process—based,PLCA)、投入產出生命周期評價(Input—outputLCA,I—OLCA)、混合生命周期評價(Hybrid—LCA,HLCA)三類。
過程生命周期評價是目前主流的評價方法。對于微觀層面(具體產品或服務方面)的碳足跡計算,一般釆用過程生命周期法居多。
投入產出生命周期評價克服了過程生命周期評價方法中邊界設定和清單分析存在的弊端,引入了經濟投入產出表。此方法一般適用于宏觀層面(如國家、部門、企業等)的計算。
混合生命周期評價是一種將過程生命周期評價和投入產出生命周期評價相結合的生命周期評價方法。這種方法的優勢在于不但可以規避截斷誤差,又可以比較有針對性評價具體產品及其整個生命周期階段(使用和廢棄階段)。但因對數據和計算要求較高、構建模型難度較大,尚未大規模實踐。
《關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 》明確,下一步,我國將立足國情做好產品碳足跡國際通用核算方法和標準本地化工作。本地化工作究竟如何落地和實施,各方拭目以待。
國際上產品碳足跡相關政策標準
目前,國際上關于的碳足跡量化標準主要有ISO 14040/14044、ISO 14064(1—3)、GHG Protocol、PAS 2050、ISO 14067等。
2006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首次制定了ISO 14040和ISO 14044兩項標準,后又經過多次修訂完善。這兩項標準共同構成了生命周期評價(LCA)的框架和方法。
ISO 14040標準主要是為了提供生命周期評價的一般原則和框架,確保評價的可比性、透明度和科學性。標準規定了生命周期評價的定義、目的和范圍,并提供了評價過程的指導原則。強調了LCA應該采用綜合性的方法,考慮產品或服務的整個生命周期,從原材料采集、生產、使用階段,到廢棄處理等環節。ISO 14044標準進一步細化了生命周期評價的具體要求和指南,以便實施和進行LCA的操作。標準明確了LCA的步驟和方法,包括目標和范圍的確定、生命周期庫的建立、數據采集與處理、結果解釋等。提供了關于如何選擇功能單元、系統邊界、生命周期階段、影響類別等方面的指導。
2006年,國際標準化組織發布ISO 14064系列標準,并于2018年和2019年進行修訂,ISO 14064—1《溫室氣體—第一部分:組織層面上對溫室氣體排放和清除的量化和報告的規范性指南》詳細規定了設計、開發、管理和報告的組織或公司GHG清單的原則和要求。ISO 14064—2《溫室氣體—第二部分:項目層面溫室氣體排放減量和清除增量的量化、監測和報告的規范性指南》著重討論旨在減少GHG排放量或加快溫室氣體的清除速度的項目(如碳吸收和儲存項目)。ISO 14064—3《溫室氣體—第三部分:溫室氣體聲明審定和核查的規范性指南》闡述了實際驗證過程,規定了核查策劃、評估程序和評估溫室氣體等要素,適用于組織或獨立的第三方機構進行報告驗證及索賠。
2009年,世界資源組織和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首次發布GHG Protocol(溫室氣體核算體系:企業核算與報告標準)修訂稿,2012年發布了最終版,在歐洲和北美各國得到了比較廣泛的應用。我國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將其核算方法體系引入到了中國,并進行了部分行業領域的中國化修訂,通過采用溫室氣體計量和管理的綜合方法,可以幫助企業清晰梳理溫室氣體排放情況,設立較為合理的減排目標,最終使企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具體可為產品整個life cycle(生命周期)碳排放盤查提供標準方法,包括整個供應鏈,從而幫助企業或組織減少在產品設計、制造、銷售以及使用環節中的碳排放。
2011年,英國標準協會發布的《PAS 2050:2011商品和服務在生命周期內的溫室氣體排放評價規范》規定了企業到企業(B2B)和企業到消費者(B2C)兩種評價方法。它是以生命周期評價方法為基礎建立的,實現了使用一種統一的方法評價商品和服務在其整個生命周期內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愿望,從而使組織、企業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受益。
2018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發布了《ISO 14067:2018溫室氣體—產品碳足跡—量化要求及指南》,這是一項國際公認的用于量化產品碳足跡的標準,規定了量化和報告產品碳足跡的原則、要求和指南。
有專家指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國際上一些碳足跡相關標準已經實施多年,并對市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在我國構建自主碳足跡標準體系的過程中,需高度重視現有國際標準體系。目前我國正在研究制定的國家標準《溫室氣體 產品碳足跡 量化要求和指南》正是參考借鑒了《ISO 14067:2018溫室氣體—產品碳足跡—量化要求及指南》。
參考資料:
“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解讀與認證實踐
構建自主碳足跡評估體系 應重視現有國際評估標準
關于政協十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第03435號(資源環境類229號)提案答復的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