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塵污染管控:切勿以“善小而不為”
【谷騰環保網訊】施工場地裸露、不按要求設置圍擋、未安裝揚塵在線監測設備;項目傾倒建筑渣土、破碎拆除地面均未采取防塵措施,施工現場塵土飛揚……類似問題在不少地方存在,成為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中的短板。
眾所周知,揚塵是由于地面上的塵土在風力、人為帶動及其他帶動飛揚而進入大氣的開放性污染源,是環境空氣中總懸浮顆粒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施工揚塵是工程建設施工活動中產生的粉塵顆粒物,是揚塵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
相比產業結構調整、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氮氧化物減排等,有人認為揚塵污染不足為奇,殊不知,其對環境空氣的“貢獻”卻不容小覷。據相關源解析研究報告,工地揚塵對PM10和PM2.5的貢獻率分別為57.6%和59.6%。以北京市為例,從近三年4、5月份PM2.5組分分析看,揚塵對PM2.5的貢獻占比接近三成。揚塵污染治理關系著一座城市的潔凈度,也檢驗著一座城市日常精細化管理的水平。“牽揚塵一發,動車油路全身”,車輛機械的排放是否達標、油品是不是合格、工地出入口操作是否規范,揚塵監管背后的問題環環相扣。因此,揚塵治理是大氣污染防治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改善空氣環境質量的重要民生工程。
《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提出,要深化揚塵污染綜合治理。建筑施工、公路線性工程、水利線性工程、渣土車輛運輸、碼頭裝卸、消納場、城市道路、堆場作業和園林綠化用地等,是揚塵污染治理的主戰場。筆者走訪發現,一些地方城市建設工地物料堆放未采取有效覆蓋抑塵措施,場內塵土飛揚;有的沒有泥漿沉淀設施,出口車輛帶泥上路;有的工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
其實,建筑工地揚塵污染管控要求相當明確,關鍵在如何抓落實,把寫在工地圍擋上的要求落到實處。北京圍繞施工揚塵、道路揚塵、裸地揚塵和外來沙塵造成的二次揚塵污染,進行全方位防治,實施“四塵”共治、揚塵執法、創綠創優等專項行動,系統開展百日攻堅。3月以來,全市道路平均塵負荷同比下降21.4%,工地(場站)出入口道路平均塵負荷同比下降34.1%。山西健全長效機制、提升精細化管控水平,切實降低揚塵污染。
一些地方的揚塵管理之所以存在問題,除了企業抑塵主體責任不落實外,也暴露出有關部門存在監管不力、失職失察等問題。如何以嚴的標準、嚴實作風、嚴格的執法推進揚塵污染防治,一些地方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實踐。比如,深圳羅湖管理局開展季度“十優十差”工地評選,實施揚塵領域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為強化揚塵污染防治責任落實提供了除行政處罰以外的一條新路徑。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通過提高征稅比例,倒逼建設工地主動強化揚塵污染防治。相關部門應嚴格依法依規履行職責,加強信用管理,充分利用智慧工地、渣土車熱力圖、積塵走航監測、無人機巡查等技術手段,精準鎖定高值點位,實施靶向治理。
藍天保衛戰既是攻堅戰又是持久戰,揚塵污染管控切勿以“善小而不為”。只有認識到位、監管到位、執法嚴格、合力攻堅,才能有效防止空氣質量波動反彈,穩固環境空氣質量改善成果。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