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ESG賦能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谷騰環保網訊】企業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體,也是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體。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強調,要引導各類企業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發展。2024年7月,《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優化長江經濟帶發展機制。
ESG(環境、社會、治理)在生態保護、金融支持、科技創新、責任履行等方面具有重要促進作用。近年來,ESG通過改善生態系統、支持綠色產品、促進產業升級、推動多元共治等方式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提供助力。然而,長江經濟帶建設過程中仍然面臨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不足、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保護與發展協同性欠佳、發展與安全協調性不足等問題,而ESG可以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支撐。筆者認為,應從協同推進大治理、塑造發展新優勢、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共同體建設、統籌發展和安全等方面,推動ESG賦能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推動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一是優化綠色產業政策。針對環保裝備制造、生態保護修復與利用、資源循環利用等綠色低碳產業提供政策支持。在稅收政策方面,按比例減免綠色技術和產品的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以降低企業成本,提高其競爭力;在金融政策方面,支持金融機構推出綠債期權、綠色股指期權、碳期貨、碳期權等對沖金融風險產品,為相關企業提供融資支持。二是深化市場化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改革。設立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以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注資,由具有投融資經驗的專業公司管理基金,通過EOD(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REITs(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等模式推動對生態游憩、生態農業、生態康養、文化創意等符合綠色發展要求的項目進行投資,將有關收益在相關主體間進行分享,并開展風險共擔。
塑造長江經濟帶發展新優勢。一是構建ESG導向的長江經濟帶技術創新評價體系。從實踐成果、成本內化、社會貢獻、信息披露等方面,對引領性技術攻關企業開展技術攻關效能評價,圍繞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通過引導各類要素向新領域新賽道“標桿”企業流轉,實現技術創新領域資源配置效率最大化,促進“有效市場”的實現。二是在推動產業鏈現代化進程中做實ESG實踐。由鏈長企業聯合產業協會規范入鏈與退鏈機制,嚴格根據ESG評價結果選擇更優質、更可持續、更符合新形勢要求的合作伙伴,使鏈上各方統一發展方向;同時,引導鏈上各方將ESG實踐精準至具體合作項目、投資資產層級,將評價指標精準至項目的環境影響、社會效益和管理結構,并根據評價結果指導資產和項目的研究、決策和管理等環節。
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支撐。一是助力沿江產業布局和轉移。基于主體功能區戰略,明確產業轉移的方向、重點和限制條件,為轉移產業設定清晰的ESG要求;在中西部和腹地投資建設綠色基礎設施,如智能電網、公共交通系統、污水處理廠等,為產業轉移創造條件。二是推動“綠色自貿”發展。一方面,聚焦綠色交易,擴大綠電交易、綠證交易、排放權交易等一系列綠色交易,依托長江經濟帶打造面向全球的綠色交易所;另一方面,聚焦綠色金融,完善綠色信貸、綠色股票、綠色保險等標準體系,依托金融機構碳核算方法和數據庫、企業碳指數、社會價值貢獻等要素推出環保裝備融資租賃、碳保險等綠色融資產品。
推進生態和利益共同體建設。一是建立統一但有區別的市場準入標準。以企業綠色技術優化、減污降碳措施、生態環境修復等方面的表現為基礎,結合其吸納就業、繳納稅收、回饋社會等方面的貢獻,融入黨建內容,并綜合考慮東中西部環境承載力、資源豐富度、發展定位等基礎條件,制定統一但有差異的市場準入標準,促進產業有序轉移與企業公平競爭。二是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立長江經濟帶企業ESG信息平臺,整合來自企業、政府與第三方機構的信息,實現有關信息的跨區域、跨部門、跨層級共享,將企業環保行為、社會貢獻、員工管理等ESG績效納入征信體系,推動企業內涵式增長。
為統籌發展和安全做出貢獻。一是支撐重要供應鏈安全。一方面,對長江經濟帶重點供應鏈中的主要企業進行ESG評級,確保供應鏈各環節符合可持續和社會責任標準;另一方面,運用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開展數字化供應鏈管理,提高長江經濟帶供應鏈的可視化和預測能力,快速響應區域和國家市場需求變化。二是助力糧食安全。通過推廣精準農業技術、有機耕種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提高農業的可持續性,增加農業的生態附加值;支持涉農企業與相關高校、科研機構聯合開展農業科技攻關,依托企業開展科技成果孵化,提高作物產量和抗逆性,應對氣候變化。
作者單位:張叢林,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郭若巖,香港科技大學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