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門印發意見深入推進新時期生態保護修復工作
【谷騰環保網訊】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學習運用“廈門實踐”經驗,深入推進新時期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工作,自然資源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近日印發《關于學習運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廈門實踐”經驗 深入推進新時期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指出,“廈門實踐”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生動體現,蘊含著重要的理論價值、豐富的實踐意義和令人矚目的世界影響,對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重要示范意義。各地要深入學習和運用“廈門實踐”經驗,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著力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建設“大美自然”;建立健全源頭保護和全過程修復治理相結合的工作機制,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全要素統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和美麗中國建設。
《意見》從堅持規劃引領,構建國家和地區生態安全格局;堅持源頭治理,強化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全過程生態保護修復;堅持系統治理,全方位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堅持規范治理,健全生態保護修復長效機制等方面部署了相關工作。
其中,《意見》提出,要強化自然生態系統整體保護修復。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為重點,結合重要生態廊道保護建設,綜合考慮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自然地理的連續性等,針對“三區四帶”特別是重要山脈、大江大河等存在的突出生態問題,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協同推進“三北”工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簡稱“中國山水工程”)等重大項目實施,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鼓勵各地針對事關地區生態安全突出問題,因地制宜實施區域性重點生態工程。
要開展自然生態狀況監測評價預警。開展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掌握陸海自然生態家底。統籌實施全國采礦損毀土地狀況調查,納入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并動態更新。深化海洋生態預警監測體系建設,提升海洋觀測監測能力。實施全國自然生態資源監測評價預警工程,整合、優化和新建一批現代化自然生態資源綜合監測站網,開展生態保護紅線、重點生態功能區和重要區域流域海域生態監測評價,逐步建成生態安全風險監測預警體系,防范重大生態風險。建立并實施國家生態保護修復公報、海洋生態監測預警公報制度。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