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健全生態質量監測評價標準體系建設
【谷騰環保網訊】為切實發揮監測系統對自然生態監測與監管的核心支撐作用,助力生態安全,保障精準施策,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環境監測總站積極規劃多要素多種類的標準研究制定工作,從“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系統監測監管出發,整體謀劃建設內蒙古生態質量監測評價標準體系,取得積極成效。
內蒙古擁有豐富多樣的草原、森林、濕地、沙漠等生態系統,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豐富的生態功能區,也是三北地區乃至全國的“擋沙墻”,生態地位極為重要。針對全區生態環境監測與評估標準體系不健全,部分領域存在空白等問題,內蒙古自治區環境監測總站積極推動標準規范體系的研究工作,確保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科學性和系統性。
2023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環境監測總站在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成功立項15個亟需的地方標準,涵蓋生態、環境空氣、水環境、分析測試等多個關鍵領域。其中,環境空氣標準從溫室氣體監測、沙塵天氣監測、走航監測、源解析等方面謀求創新;水環境水生態評價、微塑料監測等方面尋求突破;分析測試從廢棄物污染防治、應急監測等方面力求革新。各項標準的制定按照嚴格的科學論證,廣泛征求意見,確保標準的科學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為完善全區生態環境監測地方標準體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生態質量監測與評估方面,制定了《區域生態質量動態評估技術規范》,旨在客觀反映內蒙古生態質量動態變化,規范區域生態質量監測與評估工作;在生物多樣性監測與質控方面,編寫了《內蒙古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監測技術規范》《生態地面監測質量控制技術規范》,為內蒙古生態質量綜合站監測、國家樣地監測提供了一套標準化規范化的技術指導方法。在自然生態保護與監管方面,研究了《生態保護紅線臺賬與監管數據庫建設》《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保護成效評估技術規范》,為重點區域的生態保護和監管提供了技術支撐。同時,今年還首次成功申報了內蒙古高質量標準體系——《荒漠化防治成效評估高質量標準體系》,將為荒漠化防治成效的評估提供更為科學的標準,標志著內蒙古荒漠化防治工作進入了新階段。
今年10月,內蒙古自治區《區域生態質量動態評估技術規范》正式實施,這也是全區生態監測領域具有深遠意義的一項突破性進展。該標準以生態系統完整性為理論基礎,針對本區生態特征和生態問題,進一步確立了內蒙古區域生態質量動態評估的指標體系和技術流程,規定了評估指標的取值規則,描述了評估結果形成規則,為全區生態保護精準施策提供了科學導向的生態質量評估標準。
下一步,內蒙古自治區環境監測總站將以《區域生態質量動態評估技術規范》實施為契機,加快推動荒漠化防治成效評估高質量標準體系及其他相關標準的研究,進一步系統完善“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監測評估”技術標準規范體系,推動全區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再上新臺階。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