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企業自行監測管理系統已同步11000余家企業信息
更新(xin)時間:2025-02-07 09:33
來源:中國環(huan)境(jing)APP
作者:
閱讀:517
【谷騰環保網訊】“我們持續升級完善省級自行監測管理平臺,嚴厲打擊監測數據造假,推動全省固定污染源監管工作取得新成效,打開新局面。”2025年新春上班伊始,江西省生態環境廳生態環境監測處處長吳志強告訴記者。
據了解,江西省在全國污染源監測數據管理與共享系統上的數據完成率等指標已連續4年(2021—2024年)位居全國第一,相關做法在2024年12月份生態環境部的生態環境工作簡報上進行宣傳。江西全省各級生態環境部門通過自行監測發現的線索,累計查處30余家社會生態環境監測機構數據質量問題,占省內社會機構總數的20%,其中,涉嫌弄虛作假的機構19家,涉嫌犯罪的3起。
目前,江西省企業自行監測管理系統已同步11000余家企業信息、170余家在贛開展業務的社會生態環境監測機構信息、390余家在贛開展業務的自動監測運維機構信息、7700余家排污單位的委托監測合同信息、8萬余份檢測報告和原始記錄,為各級生態環境管理人員提供賬號1400余個。
持續建章立制讓監督管理有法可依
為進一步夯實查處社會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弄虛作假行為的法律基礎,補齊生態環境部門對社會生態環境監測機構查處上位法缺失的短板,近年來,江西從自動監測數據管理小切口介入,著手制定《江西省污染源自動監測數據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
江西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對制定《條例》高度重視。通過高位推動,2023年,《條例》納入省人大常委會立法調研項目,并經過一年的廣泛調研,列入省政府2024年立法計劃中擬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地方性法規項目。
江西省擬在《條例》中以手工比對監測為媒介,增加對社會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監管、處罰方面的條款,并計劃于2025年正式發布。
“我們不斷完善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體系,探索建立‘一證式’監管聯動機制,先后出臺了核發聯審的指導意見、‘監測監管執法、督察’聯動工作機制、自行監測三級幫扶方案等多項工作作機制文件。”吳志強介紹說。
2024年,江西省生態環境廳對南昌某企業開展自行監測幫扶指導,監測部門同步開展抽測和自動監測設備的比對監測工作。通過幫扶發現的排污許可證方面的問題及時反饋環評部門,監測發現的這家單位自動監控設備總磷、總氮實際水樣比對不合格的問題反饋給了屬地生態環境局。
屬地生態環境局核實后,依據《排污許可管理條例》,對企業未保證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正常運行的行為處罰2萬元,并要求對發現的問題立即整改。
江西還做好排污許可證源頭管理,發證前各要素部門按照分工依職聯審聯查,提高發證質量。發證后以排污許可證為載體,日常管理、環境監測、執法監管聯動實現信息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共用,從發現問題、督促整改、到問題銷號形成了閉環管理工作機制,部門協同發力的基礎制度更加夯實,體制機制更加暢通。
打破信息壁壘讓數據要素提質增效
秉持“平等準入、公正監管、公開透明、雙向選擇”原則,江西企業自行監測管理系統平臺通過加強數據整合,消除“數據孤島”,匯集了企業需要的大量數據。
江西省企業自行監測管理系統上的560余家環保服務機構全部向企業公開,需要購買服務的企業可結合自身經營狀況、監測業務需求,在平臺自由篩選不同地域、不同規模的環保服務機構開展合作,雙方簽訂的委托協議、出具的檢測報告等在平臺留存便于監管。
這個平臺信息的完善既為企業合作提供了商機,促進了市場的公平競爭,又提高了監測行業的整體水平,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
“通過平臺,我們可以規避已被通報的弄虛作假社會生態環境監測機構,也不用費時費力去打聽監測機構的經營情況。在平臺上一篩選,機構的基本情況,服務了多少家企業,服務了哪些類型的企業一目了然。同時,還可以隨時下載查看相應月份的檢測報告和原始記錄,有效避免遺漏報告、丟失報告的情況。”南昌欣旺達新能源有限公司安全部部長王樂樂說。
江西本著“讓數據多跑路,讓企業少跑路”、對企業“無事不擾”的服務理念持續升級完善省級自行監測管理平臺。
目前,江西省級自行監測管理平臺集數據統計、管理決策、信息公開、質量監管于一體,實現了多用戶一網通查自行監測數據、社會生態環境監測機構信息、自動監測運維機構信息、檢測報告與原始記錄等多方數據;實現了全省自行監測檢查(幫扶)記錄、執法監測數據、自動監測比對數據、提醒函和培訓名單等工作資料網絡調度;實現了自行監測合同、報告和原始記錄的電子存檔和調閱。
“我們按要求把排污單位自行監測質量監管情況全部錄入平臺,通過平臺,我們可以隨時查看已檢查的企業數量、檢查人員、為企業服務的第三方機構等信息,也可以導出現場檢查出的具體問題和抽測、比對數據,生成各類數據報告,這極大的方便了我們的監管工作。”南昌市生態環境局監測科負責人喻可喆說。
江西省級自行監測管理平臺的建設既打破了信息壁壘又創新了信息化監管方式,自行監測工作數字化改革初見成效。
突出精準核查讓弄虛作假無所遁行
2023年12月,吉安市生態環境局利用平臺開展例行的檢測報告網絡核查,發現遂川縣某醫院一直處于正常運營狀態,但在7-12月期間未及時上報監測數據,也未上傳相應月份的檢測報告,于是安排屬地執法人員上門核實。
經查,這家醫院因更換第三方檢測機構,兩家機構簽訂合同的時間未有效銜接,導致醫院自行監測工作出現了幾個月的空窗期,加上醫院管理人員存在僥幸心理,以為沒有人會關注,使得平臺缺失了數據。最終,當地生態環境局依據《排污許可管理條例》對醫院處罰7.9萬元。
江西省級自行監測管理平臺建立了自行監測數據采集、分析、預警、督辦、查處、公開的全流程系統監管機制。
江西各級生態環境監管人員以平臺大量的檢測報告和原始記錄為“切入點”,充分做好數據應用的后半篇文章。對企業的輕微違法或不規范情形予以發函提醒,對嚴重違法或涉嫌弄虛作假情形予以現場執法檢查,達到標準的移送公安處理。
2024年7月,贛州市生態環境局對平臺的檢測報告開展隨機網絡抽查,發現贛州市浩藍環保技術有限公司出具的大量噪聲檢測報告均只監測1分鐘,同時,還存在環境空氣采樣的原始數據采樣日期、編號倒置等問題,于是安排執法人員開展現場執法檢查。
通過現場抽查檢測報告、原始記錄、設備使用情況等材料,贛州市生態環境局不僅證實了網絡核查發現的問題,還發現了其它弄虛作假的相關線索。最終,這家公司弄虛作假行為及涉案人員信息向社會公布并上報至江西省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實現數據共享和聯合懲戒。
從線上一鍵核查到線下現場核實,從發現問題線索到啟動調查處理、從確定違法行為到案件移送公安,查處流程環環相扣,江西初步形成了一套可全省復制推廣的經驗做法。
僅2024年,江西已線上核查檢測報告700余份,查出不規范報告300余份,對社會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弄虛作假行為實施行政處理10起,發現違法犯罪線索3起,移送公安1起。通過數據賦能進一步規范了企業的自行監測行為,實現了弄虛作假違法作為的精準查處,對造假機構形成了極大震懾,有力支撐了監測數據質量監管工作。
下一步,江西省將持續探索人工智能與環境監測的融合創新,不斷挖掘數據潛力,在自行監測領域做好企業服務、數據監管和信息公開。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