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太湖,無錫憑何底氣與實力?
更(geng)新(xin)時(shi)間(jian):2025-02-08 09:22
來源:中(zhong)國環境(jing)APP
作者: 張黎
閱讀:548
【谷騰環保網訊】2月6日,美麗無錫建設大會暨新一輪太湖治理推進會召開。記者關注到,這是江蘇省無錫市連續第十年以“農歷新年第一會”的形式研究部署生態文明建設。
十年,在歷史進程中或許是滄海一粟;但連續十年的無錫市,都選擇將重要的“第一會”鎖定在生態文明建設主題,聚焦太湖治理,新年首會“議生態”在全國各地并不多見,這背后,彰顯了無錫市委、市政府鍥而不舍、久久為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態度和決心。
十年磨一劍的韌勁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無錫無疑有著更深遠的思量與布局,那就是推動以太湖無錫水域環境為標志的全市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性好轉,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新成效:太湖首次達到全年Ⅲ類水質
視線回到今年1月2日,新年第一個工作日,江蘇省重大項目建設專題會議選擇在無錫舉行。
在無錫,省委書記信長星、省長許昆林專程調研了太湖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冬日的太湖,波光粼粼,遠道而來的紅嘴鷗翩翩起舞,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觀賞。
信長星、許昆林來到梅梁湖區,實地察看水質。他們指出,太湖治理是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的標志性工程,取得的階段性成效十分不易,必須倍加珍惜。要乘勢而上,堅持湖岸同治、流域共治,以控源截污和減磷控氮為主攻方向,持續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著力提升生物多樣性,積極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推動新一輪治太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圖景。
不難看出,美麗無錫建設特別是太湖治理的實際成效,得到省領導的高度重視和肯定。而水域面積僅占全太湖的26%、人口僅占太湖流域總人口4.67%的無錫,多年來始終堅持把太湖治理這個“國之大者”作為分內之事,牢牢扛在肩上。
太湖如今治得怎么樣?2024年,“三個首次”回答了這個問題。
自2007年以來,太湖首次上半年未監測到藍藻水華,本世紀以來水質首次達到全年Ⅲ類水質,成為我國重點治理的三大湖中首個全年“良好”湖泊。
重視生態環境,是否舍得投入是個“標尺”,好成效離不開“真金白銀”。據了解,近3年無錫市每年投入超百億元用于治理太湖、實施重點工程1130項,2008年—2024年累計投入治太資金1348億元、累計實施重點工程7200余項。這些生態環境投入為高質量項目騰出了發展空間和環境容量。
此外,無錫市還牽頭與常州、蘇州、湖州等兄弟城市建立“聯合河長制”等聯動治水新機制,促成長三角“兩區六市”共建環太湖科創圈,探索湖底隧道、水上游船等聯動發展新模式,加快邁向“一體共贏”。
無錫治太的經驗揭示出,生態環境治理需要各方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只有在“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前提下,做足統籌協調的大文章,才能推動局部和全局相協調、治標和治本相貫通、當前和長遠相結合。
“面對現有成效,全市上下不能驕傲自滿、沾沾自喜,不能盲目樂觀、消極厭戰,不能認為可以松口氣歇歇腳、鳴金收兵,而要深刻認清短板和不足。”在“新春第一會”上,無錫市委書記杜小剛強調,要結合省委對無錫提出的“更好發揮經濟大市的優勢,為全省大局挑大梁、作貢獻”總體要求和“4+2”最新部署,在綠色轉型、清淤治污、截污納管、湖岸治理等方面綜合施策、加力施治,努力實現太湖無錫水域水質不反彈、確保全市生態環境質量穩定向好。
新目標:力爭主要入湖河流水質全部達到Ⅱ類
2025年是省市“十四五”治太規劃和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行動方案的收官之年。今年的“治太”目標是什么?
這場“新春第一會”上明確,太湖無錫水域水質穩定達到Ⅲ類,藻情穩步好轉,藍藻水華發生次數、面積和藻密度均好于去年,力爭主要入湖河流水質全部達到Ⅱ類,加力提升城鎮生活污水集中收集處理率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確保各類支浜消黑除劣、動態清零。
開年即跑步,從無錫市領導的行程中足以窺見。
1月8日,無錫市市長趙建軍選擇帶隊專題調研推動太湖綜合治理,并主持召開會議聽取今年治太重點工作安排。在資金投入上,趙建軍指出,要抓緊排定、高效實施總投資不少于百億元的治太項目。
調研中,趙建軍來到水廠取水口查看蠡湖水質,深入施工現場了解工程建設進展和工藝流程,要求加快項目建設進度,爭取盡早通水運行,進一步促進水系連通、凈化湖體水質,讓“水上客廳”煥發新風采。
據悉,太湖生態清淤梅梁湖區濕地帶試點工程將構筑長約1.75公里、寬約100米濕地帶,可消納固化淤泥超20萬立方米,主體工程已經完成。
加速清淤的同時,無錫的生態濕地也在持續上新,如今,沿著太湖西岸環湖而行,10個新建濕地形成了一條美麗的生態珠鏈。經濕地凈化后的入湖水質穩定保持在Ⅲ類,局部甚至達Ⅱ類,昔日的陳藻池變身生態“濾芯”,為探索太湖水生態修復闖出了一條新路。
記者了解到,圍繞治理太湖目標,無錫市共排定了98項年度治太重點任務,以太湖、滆湖、蠡湖和入湖河道、游輪航道“三湖兩道”,太湖、長江、大運河周邊“三側”為治理單元,突出太湖上游宜興區域,系統梳理生活污染源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清淤、生態修復和支浜整治等工作,進一步推進“外源減量、內源減負、生態擴容、精準防控”。
此次“新春第一會”上,無錫市市長趙建軍也提出要求,要緊抓治污攻堅全局,牢牢守住生態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底線。要開創綠色低碳新局,加快低碳轉型步伐,實現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互促并進。
新圖景:美麗生態換來美麗經濟
1月25日早上7點半,姜森林準時抵達無錫管社山莊漁人碼頭,作為“船長”的他,將駕駛“太湖飛翔貳號”船舶,行使60公里后抵達蘇州西山島,開啟一天的水上太湖之旅。
今年元旦,“新質文旅 太湖攬勝”2025太湖游輪啟航,無錫正式開通管社山莊—太湖仙島、管社山莊—蘇州西山島的水上游輪之旅,每周末1—2個班次。自開通以來,一票難求,場場爆滿。這是時隔20年蘇錫攜手“重啟”水上游。
“要在太湖綜合治理上取得更大成績,就必須大力推進太湖這個無錫最重要的生態文化符號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綜合放大太湖的生態價值、文化價值、旅游價值。”記者從無錫的“新春第一會”上獲悉,要讓人民群眾在美麗無錫建設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無錫市強調處理好生態環境和文旅消費的關系,搶抓國家“兩新”政策機遇,放大環境美背后的文化價值、旅游價值和消費價值,積極促進生態文旅融合,加快實施生態文旅項目,深入挖掘生態文旅內涵。
無錫的實踐讓人們看到,良好的生態環境為文旅、消費提供了最適宜的場景,而另一方面,文旅消費活動是良好生態環境實現價值多元的最佳路徑,這又使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強化了環保意識,并為綠色發展持續注入人才、資金等要素動力。
就在今年央視春晚,無錫是4個分會場中唯一全水路串聯的城市,也是春晚首次把江南水鄉的韻致完整展現出來,讓觀眾在以水為經、以文為緯的鏡頭語言中感受到江南文脈和景脈的肌理。
受益于春晚“長尾效應”和優越的人文自然稟賦,今年春節假期,無錫市接待游客1556萬人次、增長34.58%,旅游總收入159.78億元、增長27.03%,并且涌現出太湖游船、古道徒步、生態觀鳥等新業態新模式。
太湖沿岸,綠色轉型故事不斷上演:曾經的“化工之鄉”周鐵鎮變身“無化區”,騰籠換鳥培育新質生產力,重新布局生命健康、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配件等產業,引進“大有秋”等文旅項目,去年產業總產值超250億元。
十年執“綠”為筆,無錫把優美生態答卷寫在太湖之濱,唱響藍天碧水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