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零碳園區成為“綠色轉型高地”?
【谷騰環保網訊】近半年來,“零碳園區”儼然成為各地產業轉型的新熱詞,建設熱情高漲。然而,在這股熱潮中也出現了令人憂慮的苗頭。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舉行新聞發布會,解讀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聞發言人蔣毅在會上強調,零碳園區建設不是戴帽子、掛牌子,是一項創新性強、挑戰性高的系統性工程、長期性工作;不是要打造“政策洼地”,而是要建設“綠色轉型高地”。
部分園區存在“漂綠”嫌疑
“近期,許多地方掀起零碳園區的建設熱潮,但也有很多園區的實質關注點仍是風光電項目,甚至以‘漂綠’行徑為主。”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能源轉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何繼江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說。
記者從知情人士處了解到,當下,還有一些地方對零碳園區概念存在誤讀,表現出大建特建、為招商而招商的沖動:急于上馬大型“零碳”項目,沉迷于鋪攤子、造聲勢,以為靠幾座光伏電站、幾臺風機就能撐起零碳園區的門面;或者片面追求招商引資數量,不惜以過度優惠政策競相“搶人”,忽視了項目本身的低碳屬性與質量。
同時,還有個別地方出現脫離產業基礎的開發沖動,在缺乏相關產業和資源稟賦的情況下盲目規劃零碳新城新園,希望借“零碳”之名獲取支持和投資,卻沒有扎實可行的產業支撐。
多位專家指出,上述種種脫實向虛的做法,使零碳園區面臨“空心化”的風險。
應充分考慮經濟性與投資回報
在零碳技術的選擇上,園區應該遵循哪些原則來避免盲目跟風?
在綠色創新發展研究院(iGDP)分析師劉晶寧看來,應遵循適配性優先、技術成熟度與可落地性并重、經濟性與投資回報為導向的原則。
劉晶寧分析稱,零碳園區技術部署應精準對接園區實際運行特征,從實際需求出發選擇技術解決方案。“例如,制造型園區碳排放多來自燃料燃燒與工藝過程,應構建以可再生能源、儲能為核心的多能互補系統,同時提升能效設備水平,推進工業余熱、余壓、余冷利用,并探索氫能、CCUS等深度脫碳技術的多路徑應用。而倉儲物流型園區則應聚焦于降低交通與建筑的碳排放,優先部署電動和氫能物流車輛、智能充換電設施,并通過熱泵、分布式光伏等方案提升冷鏈倉儲的綠色供能水平。”
同時,技術選擇優先滿足可落地、可運行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家關心的話題。劉晶寧提醒,應避免盲目引入尚未商業化或缺乏實際驗證的新興技術。在核心運行環節中,可優先采用已具備商業化成熟度的技術,如分布式光伏、儲能系統、高效電機、智能碳管理平臺等;另外,可在示范區域引入氫能、CCUS、長時儲能等前沿技術,開展小規模試點,既保障運行穩定,又鼓勵技術演進。
此外,技術部署如何避免出現低碳高成本的困境?在劉晶寧看來,選擇零碳技術時,應系統評估其全生命周期成本、預期碳減排收益及潛在市場化回報。對具備快速回報能力的節能降碳技術可優先推廣;而對于投資回收周期較長的項目,如CCUS、氫能則可結合政策激勵機制、財政補貼或碳交易收益進行綜合測算,構建合理的投融資機制,提升園區企業的采納意愿與技術可持續性。
依賴扎實的技術創新
據了解,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根據地方推薦情況,統籌考慮產業代表性、綜合示范性、碳減排潛力等因素,確定首批國家級零碳園區建設名單,在政策先行先試、體制機制創新、重大項目建設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
“在零碳園區建設過程中,需要扎扎實實的技術創新。”何繼江強調,園區在建設風光電和購買綠電綠證的同時,要同步籌劃實現零碳交通和零碳熱力。這需要很多技術創新,例如能源規劃與土地集約利用,能源規劃與交通規劃協同,以各級變電站和變壓器升級為集變電、充換電、儲能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能源站。
在何繼江看來,建筑的創新尤其重要,建筑與能源系統的融合創新方興未艾,創新的熱點包括單體建筑和園區建設用地如何最大化利用陽光建設光伏并兼顧采光遮陽避雨等功能,建筑與交通系統的深度融合,建筑光儲直柔,以及建筑提供有效的可調負荷而聯建為虛擬電廠。
對此,劉晶寧則表示,要提前預留技術迭代與試點空間。因為不少關鍵技術尚處于商業化初期,園區應避免技術路徑過早鎖定。在規劃中應為這些未來可能成熟的技術預留物理空間與系統兼容接口。例如,工業園區可先部署成熟的分布式光伏系統,同時在部分負荷節點試點氫能耦合,待條件成熟后再推廣。
此外,園區應在早期規劃階段就進行部署,實現從能源流、物料流到碳排放的全流程可視化和動態分析。劉晶寧認為,智慧平臺不僅能支撐碳核算和碳足跡管理,也能在政策變化和能源價格價波動時,幫助園區迅速模擬調節方案、優化能源結構和負荷策略。此外,建議設立規劃決策評估機制,定期邀請第三方專家和利益相關方對現行路徑的合理性進行復審和優化建議,確保長遠規劃具備科學性。
蔣毅強調,地方、園區、企業要堅持從自身實際出發,根據自身資源稟賦、產業特點、發展階段,科學確定零碳園區建設的路徑和方式,確保技術方案可操作、工程項目能落地、創新舉措能實施、要素資金有保障,要避免盲目決策、貪大求全、大干快上的誤區。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