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園區如何守水安?潼南高新區織密三級防控網筑牢屏障
【谷騰環保網訊】處暑時節,流經重慶市潼南區的瓊江蜿蜒曲折,飛鳥掠江而過,愜意自如。江畔的潼南高新區化工產業園,機器轟鳴,人員穿梭,作為潼南區重點發展的產業區域,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產業布局中占據著關鍵位置。
近日,潼南高新區化工產業園的事故池及配套控制、附屬設施正式完工并通過潼南高新區驗收,標志著潼南高新區已初步構建起突發水污染事件環境應急三級防控體系,從曾經的環境風險隱患點到如今的示范樣板,這片山地化工園區用一年時間完成了蛻變。
三級防控守住“關口”
8月的一個清晨,潼南高新區化工產業園的應急指揮中心內,大屏幕上的數據開始跳動——瓊江入河口處的某污染物濃度監測值異常攀升。應急處置大隊隊員們迅速圍攏到新繪制的“一園一策一圖”指揮圖前,手指沿著紅色標注的三級防控設施軌跡快速移動:“一級防控企業應急池已滿,啟動二級公共應急池。”“通知下游山坪塘做好截流準備,關閉3號排口閘閥。”
指令清晰、行動有序,這場有條不紊的應急演練正是潼南高新區化工產業園構建突發水污染事件環境應急三級防控體系的生動縮影。
“演練既是檢驗也是練兵,能讓應急系統‘真管用’,讓隊伍‘會處置’。”重慶市潼南高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鄭克勇向記者介紹說,作為典型的山地園區,潼南高新區化工產業園依托山地的特殊地勢,構建起“企業守關、園區布防、邊界兜底”的三級防控模式——一級防控靠企業自身應急池“首道攔截”,二級防控靠園區公共設施“中間截流”,三級防控靠邊界生態設施“最后兜底”,形成環環相扣的水環境安全網,這也為山地園區的環境安全治理提供了思路和解決方案。
如今的潼南高新區化工產業園區,不僅防控體系“能打仗”,產業發展也“勢頭足”。記者了解到,園區總規劃約5平方公里區域,作為國家級綠色原料藥基地的啟動區域,已獲批重慶市級化工產業園區,擁有充裕的發展空間和環境容量。
目前,園區產業發展態勢迅猛,已入駐都創藥業、吉程生物等多家原料藥企業,總投資達24億元;多家醫藥包裝企業以及血制品企業也在此落戶。小分子化合物CDMO生產代工平臺、抗凝血原料藥生產項目等已投產使用,都創腫瘤類、血液類創新藥物驗證中心、吉程生物原料藥及制劑研發生產項目等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
按照規劃,到2027年,潼南高新區化工產業園入駐企業超40家,高新技術企業超30家,企業產值預計將達到200億元以上,水環境安全屏障的筑牢,正為產業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破局舊患有妙招
時間回溯到2024年,園區企業應急池容量不足、雨水管網混接等問題,園區環境應急水平亟待提高。
“有的企業應急池像‘小池塘’,遇上泄漏事故根本兜不住。”參與初期排查的重慶市潼南區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支隊應急管理大隊負責人王江回憶,當時園區中有的化工企業應急設施不完善、不規范,尤其是雨季時混流的污水會順著地勢漫溢周邊。
轉折始于2024年生態環境部《化工園區突發水污染事件環境應急三級防控體系建設暨“一園一策一圖”實施技術指南(試行)》的出臺。潼南區當即投入5000余萬元,打響三級防控體系建設攻堅戰,而山地地形既是挑戰,也成了創新的“突破口”。
“一級防控的核心是‘擴容提質’。”鄭克勇說,多數企業雖有應急池,但容量不足,擴容時還曾遇難題——某化工企業原有地基承載力不夠,施工團隊創新采用“模塊化拼裝+防滲膜”工藝,既縮短工期,又讓應急池容量大幅提升,解決了“小池塘”的痛點。
“最考驗智慧的是二級和三級防控的地形利用。”鄭克勇指著無人機航拍圖介紹,他們沿山體等高線修建了上千米的“之字形”收集管網,讓事故廢水能借助重力自流至新建的兩座3萬立方米應急池。而在園區邊界,5座總容積11萬立方米的山坪塘被改造成“生態堡壘”,周邊種植的蘆葦和菖蒲形成天然過濾帶,既存水又凈化。
此外,園區雨水入河口的在線監測系統也開啟了試運行。“以前靠人工采樣,時間花費太長。現在系統30分鐘預警一次,若濃度超標會自動彈窗。”在線監測系統運維人員的話,道出了智能防控的優勢——如今園區雨水入河口的監測系統實時刷新8項常規因子、6項重金屬指標,每30分鐘自動預警一次,濃度超標便會彈窗提示,相當于為水環境安上了“千里眼”和“警報器”。
在最近的復盤演練中,“一園一策一圖”指揮圖成為制勝關鍵。記者在在線監測系統上點擊某企業圖標,立即顯示其應急池位置、容量及周邊管網走向。“每個防控節點的狀態都一目了然。”王江向記者表示,若發生水污染事件,三級防控體系將有效截流所有污染水。
從空中俯瞰,水泥色的應急池與綠色的山坪塘交相輝映,智能監測終端如同隱形哨兵守護園區水安全;再看“一園一策一圖”的指揮圖,三級防控體系不讓一滴污水流入瓊江,也成為園區水環境安全治理成效的最好承諾。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