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農村黑臭水體全域動態清零
【谷騰環保網訊】記者近日從“十四五”時期重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效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自2023年啟動農村黑臭水體排查治理工作以來,重慶市以房前屋后的“小事”為切入點,創新治理模式、強化數字賦能,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村黑臭水體全域動態清零,累計治理水體1314個、總面積達305萬平方米,惠及82.2萬群眾,用清澈水體織就民生幸福網。
“農村黑臭水體治理,首先要把‘家底’摸清。”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局長余國東介紹,重慶市地貌特殊,農村面積占全市總面積95%、丘陵山地占98%,下轄近萬個行政村社、農村常住人口近千萬,農村黑臭水體呈現“數量多、分布廣、類型雜、面積小、流動性差、污染成因復雜”的顯著特征。
為精準掌握水體情況,重慶市創新實施“鄉鎮排查—區縣核查—市級抽查”三級排查機制:鄉鎮一級組織人員開展現場踏勘、群眾調查,全面梳理轄區內水域面積200平方米以上的河流、坑塘、溝渠、水庫,以及群眾反映強烈的房前屋后小微水體;區縣層面進行交叉核查,確保排查無遺漏;市級部門隨機抽查核驗,保障數據真實性。通過地毯式排查,重慶建立起完整的農村黑臭水體臺賬清單,為后續靶向治理奠定基礎。
針對不同水體的污染成因,重慶市堅持“一區一策、一水一策”,要求各區縣在分析污染源后,為每處黑臭水體建立“一水一檔一策”清單,因地制宜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網連通、生態修復等工程措施。
璧山區的治理實踐成為典型案例。璧山區在處理農村污水時,不滿足于“無害化排放”的基礎目標,而是將經處理達標的污水接入農田灌溉系統,或引入村級景觀水體,實現污水資源化利用,讓治理成果既改善水質,又服務農業生產、美化鄉村環境,推動農村污水處理從末端治理向循環利用升級。如今,北碚區美麗湖、永川區姜家坪塘、忠縣青龍湖等曾經的黑臭水體,都已變身水清岸綠的景觀地,成為村民休閑散步、孩童嬉戲玩耍的好去處。
為避免黑臭水體“反彈回潮”,重慶市還構建起“核查驗收+長效管護”雙重保障體系。一方面,組建現場核查組,對已完成治理的水體開展全覆蓋核查和水質快速監測,嚴格按照標準驗收銷號,不達標絕不“過關”;另一方面,制定《農村黑臭水體長效管護和動態清零工作機制》,明確區縣、鎮街、村社三級巡查管護責任,將管護任務納入基層工作清單,確保每處水體都有專人管、專人護。
數字技術的融入更讓治理效能大幅提升。重慶將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納入“巴渝治水”數字場景,在數字地圖上精準標注全市所有農村黑臭水體點位,并采用紅、黃、綠三色標識狀態——紅色代表重度污染、黃色代表輕度污染、綠色代表達標治理,通過可視化界面實現水體情況實時監管。同時,為每處水體建立專屬管理臺賬,詳細記錄基礎信息、治理措施、監測數據、責任單位等內容,讓治理過程可追溯、問題可倒查,真正實現農村黑臭水體“一張圖管全量、一本賬管全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