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檢亮生態環境檢察公益訴訟成績單
【谷騰環保網訊】“生態環境是法律最初授權開展檢察公益訴訟的辦案領域,也是檢察公益訴訟自試點到全面實施以來十年實踐中辦案規模最大、辦案成效最好的法定領域。‘十四五’以來,檢察機關共辦理生態環境領域公益訴訟案件34.8萬件,其中90%是行政公益訴訟案件。” 在國新辦今日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二級大檢察官張雪樵介紹了創新完善生態環境領域檢察公益訴訟制度方面的工作。
積極推動跨區域流域生態環境治理
“十四五”以來,我國生態環境公益訴訟中一項標志性成果是,初步形成了破解流域生態環境治理這一世界性難題的“中國方案”。
流域生態環境治理面臨著上下游、左右岸執法標準不統一、監管部門之間聯動不足這一普遍性難題。檢察機關對此創新建立了跨區劃的一體化辦案機制,由流域相關的轄區共同的上級檢察院立案,組織全流域相關的檢察院同步參與。
張雪樵介紹,最高檢這幾年先后辦理了南四湖生態環境治理、長江船舶污染治理、珠江水環境治理公益訴訟專案,都是在一年或者兩年的時間內督促不同的省(區、市)政府協同解決了多年想辦而沒有辦成的難事。
例如,流域覆蓋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四省八市34個縣(市、區)的南四湖,如今已經徹底根治了黑臭水體。長江全流域3500條通航干支流基本實現船舶污染“零直排”。
2024年,最高檢在云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江西、福建等七省區的珠江流域,就采礦和尾礦庫污染、城鄉水污染、農業養殖污染、船舶污染、河湖“四亂”、水土保持監管、水生態流量監管等七類重點問題,辦理珠江流域水環境治理專案。
最高檢直接立案辦理有重大影響力案件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各省級院針對轄區內有重大影響的公益損害問題,直接立案辦理了一批“硬骨頭”案件。如指導安徽省檢察院辦理督促保護皖北地下水資源案,針對皖北地區非法取水,私采地下水多發、頻發問題,指導其構建并運用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摸排線索,有效推動解決皖北地下水資源保護治理難題。
完善生態環境公益保護大協同格局
張雪樵表示,檢察公益訴訟是以訴的方式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履職,但訴訟雙方并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堅持依靠黨領導一切的中國特色體制優勢,持續完善生態環境公益保護大協同格局。
最高檢會同最高法院、生態環境部、自然資源部、水利部、交通運輸部、國家林草局等部委,建立了檢察公益訴訟協作機制;嚴格執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條例》,針對督察移送的問題線索,辦理民事公益訴訟和行政公益訴訟案件4000余件,助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等。
在完善社會支持機制方面,最高檢還推動“益心為公”平臺提質升級,目前全國共招募志愿者12萬余名,例如在北京,已有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高校400余位專家和博士研究生加入“益心為公”。
公益訴訟案件辦理與技術聯系密切。近年來,檢察機關以辦案需求為導向,堅持科技創新牽引、協同共贏發展思路,在公益訴訟辦案中深化各種技術應用,為公益訴訟辦案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撐保障,構建了以衛星遙感、快速檢測、鑒定評估、大數據模型為代表的“空天地”一體化公益訴訟技術支持體系。
張雪樵介紹,最高檢將著眼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制定生態環境法典和檢察公益訴訟法為契機,充分發揮檢察機關的專業化優勢,以及 “益心為公”志愿者參與檢察公益訴訟的社會助力作用,借助生態環境領域大數據監督模型以及衛星遙感等現代科技,高質效辦好每一個公益訴訟案件。
“下一步,我們要進一步彰顯檢察公益訴訟制度作為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公益保護領域的生動實踐和原創性成果的獨特價值,為高質量落實‘十五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新部署新要求,為全面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檢察力量。”張雪樵表示。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