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氯聯苯(PCBs)分解破壞技術綜述
摘要:隨著斯德哥爾摩公約的生效,中國在多氯聯苯(PCBs)管理和處置方面都面臨嚴峻的考驗。簡介了國外比較成熟的PCBs及PCBs污染廢物的分解破壞技術,指出為加快中國PCBs處置的全國推廣,必須盡快進行技術選擇,開展研發工作,促進技術國產化。
關鍵詞:多氯聯苯 破化分解技術 PCBs污染廢物
隨著公眾對多氯聯苯(PCBs)認知度的提高,PCBs和PCBs污染廢物必須盡快鑒定、合理收集和安全處置,以防止PCBs繼續污染環境。目前我國PCBs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清單調查、環境污染水平監測和分析方法上,對PCBs的分解破壞技術尚缺乏研究。隨著我國履行斯德哥爾摩公約的國家行動方案的制定和開展,PCBs的分解破壞技術將成為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控制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1 PCBs問題的由來
多氯聯苯于1929年首次在美國實現工業化生產,因其具有幾乎不會燃燒、不易被熱分解、不易被氧化、抗強酸強堿、易溶于油、絕緣性能優越等優良的理化性質,在20世紀中期被認為是一類完美的人工合成化合物,廣泛用作電力設備(如變壓器、電容器)的絕緣油、潤滑油、油漆、塑料、無碳復寫紙的添加劑及防火材料等。我國于1965年開始生產PCBs,主要生產三氯聯苯和五氯聯苯,據報告兩者的累積產量分別約為9 000 t和1 000 t[1]。
由于PCBs脂溶性高,且不易被生物分解,所以易于在生物體中富集并通過生物鏈不斷累積。PCBs對人體健康有巨大的危害,能引起肝功能衰竭、內分泌紊亂并可能誘發癌癥等。隨著PCBs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巨大危害逐漸被人們認知,世界各國相繼在上世紀70~80年代停止了PCBs的生產(我國于1974年停止生產PCBs)。但是在停止使用的同時,各國并沒有及時對已經投入使用的PCBs及PCBs設備實施有效的統計、替代、處置等措施,因而PCBs問題成為一個歷史遺留問題。1991年,國家環保總局與能源部聯合頒布了《防止含多氯聯苯電力裝置及其廢物污染環境的規定》(國家環保局、能源部(91)環管字第050號),要求擁有PCBs電力裝置的營運單位向當地環保部門進行申報,同時要求對含PCBs的廢電力裝置、PCBs廢液和PCBs污染廢物進行集中封存管理。但由于對集中封存或暫時儲存場所的管理不善,PCBs泄露已造成相當規模的重污染場地。
2001年5月簽署的《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爾摩公約》將PCBs列入首批削減和控制的12種POPs名錄中,對其提出逐步淘汰和最終消除的要求。中國作為斯德哥爾摩公約的締約國之一,必須采取積極的行動完成履約的義務。中國履行斯德哥爾摩公約國家行動方案(NIP)將中國在PCBs管理和處置方面所需要展開的工作及進程進行了規劃,分為基礎性工作(清單調查等)、工程示范和全國推廣三個階段。目前基礎性工作開展迅速,工程示范也進入啟動階段。但我國在分解破壞技術方面開展的研究較少,不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目前的示范工作主要依靠國外的技術轉移。為加快我國形成自主的PCBs分解破壞技術體系和進行全國范圍的推廣,必須進行技術選擇,開展研究開發工作。
2 PCBs的分解技術
在PCBs處理的早期,由于PCBs的分解十分困難,所以一般采用儲存、填埋或焚燒法。但由于儲存和填埋仍然對環境有潛在風險,目前除少數國家采用深井儲存外,很多國家均已禁止采用這類技術。焚燒法雖然具有處理效率高的優點,但由于溫度很高(一般均要求在1 200 ℃以上)造成處理成本很高,且高溫處置易生成二噁英類等毒性更高的物質,從而對焚燒設施周邊區域的生態環境造成很大危害,故目前有些國家已經禁止或限制采用焚燒法處理PCBs等。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外研究機構開發了大量的PCBs分解的非焚燒替代技術,表1列出了部分技術的產業化情況和使用的國家。
表1 部分PCBs破壞分解技術的產業化情況
|
2.1 氧化分解技術
2.1.1 超臨界水氧化技術(Super-Critical Water Oxidation)
在超臨界水條件下,PCBs等有機物污染物極易溶于水,與氧化劑(O2、H2O2或者其他氧化劑)迅速反應,被徹底分解為CO2、H2O、HCl等,其分解率可達99%以上。早期的超臨界水氧化技術由于設備存在腐蝕和堵塞等問題,一直未能實現產業化。隨著采用耐腐蝕材料的特殊反應器的開發,解決了上述問題,超臨界水氧化技術的發展很快,目前在美國和日本已經實現了產業化[2,3]。
超臨界水氧化技術除了用于PCBs的分解破壞,對其他POPs類污染物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超臨界水氧化技術主要用于液態廢物或粒徑200 μm以下的固體廢物(且一般要求有機物含量低于20%(質量分數))。
2.1.2 熔融鹽氧化技術(Molten Salt Oxidation)
熔融鹽氧化技術是在700~950 ℃的鹽浴池(一般為堿金屬碳酸鹽)中,對有機污染物的徹底氧化破化。O2等氧化劑隨含PCBs的廢氣進入鹽浴池,有機污染物被分解為CO2、N2、H2O、HCl等,無機污染組分(重金屬及放射性核素等)被捕集在鹽浴池中。熔融鹽氧化技術被證明是處理復雜組分廢氣的理想方法之一。對于液體PCBs和PCBs污染固體廢物有很高的分解率(>99.999 9%)。目前該技術對高濃度廢物的有效性尚有待進一步研究確認[4]。
2.1.3 高級氧化技術(Advanced Oxidative Process)
高級氧化技術是利用O2、O3、H2O2、TiO2、紫外光、電子、Fe或其他氧化劑產生自由基(如羥基自由基),自由基與PCBs等有機污染物反應,從而達到破壞有機污染物的目的。電氣化學的過氧化反應(ECP)是一種利用電流、鐵電極和過氧化物分解PCBs等有機污染物的高級氧化過程。ECP的主要機理是依靠電流促進Fenton試劑的生成(Fenton試劑可產生自由基)。在美國的某超級基金場地,ECP對液態PCBs的分解率達到95%以上,對泥漿中PCBs的分解率達到68%以上[5,6]。
2.2 還原分解技術
2.2.1 氣相化學還原技術(Gas Phase Chemical Reduction)
氣相化學還原技術是在850 ℃以上,利用H2作還原劑,將有機污染物最終還原為甲烷、HCl以及其他小分子有機物。H2可通過甲烷制得,因此不需要外加H2源。因為反應是在H2氛圍下進行的,可有效避免二噁英等有害物質的生成。對于固體廢物中的PCBs,需要首先進行熱解吸預處理。氣相化學還原技術對適用于各種類型的POPs,對高濃度污染物依然有效,具有很高的分解率(99.999 9%)[7]。
2.2.2 溶解電子技術(Solvated electron Technology)
溶解電子技術是利用堿金屬或堿土金屬(通常為Na,有時也可是Ca或Li)在液氨溶液中產生自由電子,含鹵有機物對自由電子有很強的吸引力,在瞬間即可完成脫鹵反應。對于PCBs而言,經過處理后的土壤,除了脫除了有機污染物外,含有的氮素還將提升土壤的肥效。該技術對DDT、二噁英、PCBs等均有很高的去除效率,已成功應用于高濃度PCBs廢物(PCBs含量為2%(質量分數))的處理。
2.2.3 金屬鈉還原技術(Sodium Reduction)
金屬鈉還原技術是利用在礦物油中分散的金屬鈉還原分解PCBs。該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變壓器中PCBs的原地分解,在美國、加拿大、南非、日本等國家都有產業化應用。該技術能有效去除PCBs,示范工程表明可達到相應的控制標準,目前利用此技術的最高PCBs濃度達到1%[8]。
2.2.4 堿催化分解技術(Base Catalyzed Decomposition)
堿催化分解技術是EPA風險降低工程實驗室(Risk Reduction Engineering Laboratory)和美國海軍工程服務中心(Naval Facilities Engineering Service Centre)聯合開發的用于修復被有機氯污染物(如PCBs、二噁英等)污染的液體、土壤、淤積物、沉積物等的一種較為成熟的技術,已經成功應用于超級基金場地的修復,于1997年應用于美國關島10 000 t PCBs污染土壤的處理,取得了良好的處理效果[9]。
堿催化分解技術是一個多相催化加氫分解技術,指在300~400 ℃,在催化劑作用下,利用氫供體、堿金屬氫氧化物和PCBs等POPs發生催化分解反應,最終將其分解為無機鹽、H2O和脫鹵產物。對于PCBs污染土壤或其他固體廢物,堿催化分解技術利用NaHCO3(添加量為5%~10%(質量分數))促進PCBs的熱解吸(熱解吸溫度為200~400 ℃),在此過程中部分PCBs在固體廢物含有的氫供體的作用下被分解,其余的PCBs通過冷凝進入堿催化分解反應器。堿催化分解技術對PCBs、DDT、HCB及二噁英等都有很高的去除效率(99.99%以上),適用于純物質和其他介質中的污染物的分解破壞。
2.2.5 APEG脫鹵技術(APEG Dehalogenation)
APEG技術利用堿金屬氫氧化物(alkali,A)和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與污染土壤混合,在加熱條件下,堿金屬氫氧化物和PCBs上的鹵素發生反應,實現脫除鹵素的目的。此技術已成功處理PCBs質量濃度為2~45 000 mg/L的污染物,已經獲得了美國EPA有毒物質中心(Office of Toxic substance)對于PCBs有毒物質控制法案(Toxic Substances Control Act)的正式批準。APEG技術被選用于3個超級基金場地的PCBs污染土壤的處理,該技術采用標準設備,能在較短時間內投產。但由于回收或再生聚乙二醇的難度較大,導致費用較貴,目前采用水替代聚乙二醇的改進技術正在開發中[10,11]。
2.2.6 催化氫化技術(Catalytic Hydrogenation)
催化氫化技術利用貴金屬的催化活性,在較溫和的條件下處理分解含氯有機物。但是實際操作中存在很多致使催化劑中毒的物質,導致催化劑的適用壽命較短。目前,采用金屬硫化物的氫化催化劑解決了催化劑易中毒的問題。該技術對大多數的含氯有機物都有很好的去除效果[12]。
2.3 其他技術
除上述簡介的技術外,國外研究者還開發了很多其他技術。等離子體技術、熔融技術和熱解技術都已經成功應用于PCBs的處置并實現了產業化,而光降解技術、微生物降解技術、植物降解技術等雖對低濃度PCBs也有較好的效果,但去除速率很慢,需時較長。
3 結 語
隨著斯德哥爾摩公約的生效,選擇合適的技術用于解決我國PCBs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對于我國而言,首要需要考慮的是技術的環境效益,能否達到相應的標準要求和技術的穩定性等;其次是技術的經濟性(總投資、運行成本及維修費用等)和社會效益(對周邊的環境影響和公共的接受程度等)。目前,基于我國對庫存PCBs和進入環境的PCBs采取環境友好的管理,需要選擇成熟穩定的破壞分解技術,如堿性催化分解技術、氣相化學還原技術等。同時,應在借鑒國外經驗基礎上,加大研發力度,促進技術的國產化,推動PCBs處置的推廣。
參考文獻
[1] 施瑋.中國多氯聯苯(PCBs)清單調查方法及應用示范[D].北京:清華大學,2005.
[2] HATAKEDA K,IKUSHIMA Y,SATO O,et al. Supercritical water oxidation of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using hydrogen peroxide[J].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1999,54:3079-3084.
[3] LEE S H,PARK K C,MAHIKO T,et al. Supercritical water oxidation of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based on the redox reactions promoted by nitrate and nitrite salts[J]. The Journal of Supercritical Fluids,2006,39(1):54-62.
[4] HSU P C,FOSTER K G,FORD T D,et al. Treatment of solid wastes with molten salt oxidation[J]. Waste Management,2000,20:363-368.
[5] SERGE C,AMADEO F A,ANTONIO R,et al. Pesticide chemical oxidation: state-of-the-art[J]. Water Research,2000,34(2):366-377.
[6] ARIENZO M,CHIARENZELLI J,SCRUDATO R,et al. Iron-mediated reactions of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in electrochemical peroxidation process (ECP)[J]. Chemosphere,2001,44:1339-1346.
[7] BUNCE N J,MERICA S G,LIPKOWSKI J. Prospects for the use of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aromatic organochlorine wastes[J]. Chemosphere,1997,35:2719-2726.
[8] PITTMAN C U,HE J B. Dechlorination of PCBs,CAHs,herbicides and pesticides neat and in soils at 25 °C using Na/NH3[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2,92:51-62.
[9] SUN G R,HE J B,PITTMAN C U. Destruction of halogenated hydrocarbons with solvated electrons in the presence of water[J]. Chemosphere,2000,41:907-916.
[10] TANIGUCHI S,MURAKAMI A,HOSOMI M,et al. Chemical decontamination of PCB-contaminated soil[J]. Chemosphere,1997,34:1631-1637.
[11] CHEN A S C,GAVASKAR A R,ALLEMAN B C,et al. Treating contaminated sediment with a two-stage base-catalyzed decomposition (BCD) process:bench-scale evaluation[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1997,56:287-306.
[12] FRANTIŠEK K,PETR K. Combined decontamination processes for wastes containing PCBs[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5,117:185-205.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