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減量的生物方法
1)微型動物對污泥減量的原理
微型動物的概念是一個模糊的界定。在水處理領域,習慣把原生動物和一些體型較小的后生動物(如輪蟲、線蟲、大型無脊椎動物如環節綱的蚯蚓和軟體動物等) 稱之為微型動物。嚴格地說,微型動物不是生物分類學上的概念而是一種俗稱。
利用微型動物對污泥進行減量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是利用微型動物在食物鏈中的捕食作用。從生態學角度,當系統中食物鏈越長,能量損失越多, 可用于合成生物體的能量就越少,最終形成的總的生物量也就越少。因此,延長食物鏈或強化食物鏈中的微型動物的捕食作用均能達到減少剩余污泥產生量的目的。生物膜法與傳統活性污泥法相比,一個重要特點是在生物膜中體型較大營養級較高的微型動物容易繁殖,甚至出現蒼蠅一類的昆蟲,使得食物鏈變長變復雜。生物膜處理系統內產生的污泥量一般要比活性污泥法低1/ 4 。
二是直接利用微型動物對污泥的攝食和消化, 在減少污泥的容量的同時增加污泥的可溶性。原生動物中的附著型的種類如緣毛類纖毛蟲,以及后生動物中的附著型的輪蟲均有較強的攝食懸浮性固體的能力。而蒼蠅一類的昆蟲的幼蟲和一些軟體動物更能夠直接吞食較大的絮狀活性污泥或生物膜。
三是利用微型動物來增強細菌的活性或增加有活性的細菌的數量,從而增強細菌的自身氧化和代謝能力。微型動物和細菌之間的關系,除了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關系外,還有互利的關系。在污水生物處理系統中,微型動物和細菌可以共存。細菌對微型動物捕食可以形成菌膠團進行抵御,同時,細菌的分泌物能刺激原生動物的生長,反過來原生動物活動產生溶解性有機物質可被細菌再利用,促進細菌的生長。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