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減量中的微型動物的種類
微型動物的污泥減量作用的大小與微型動物的種類以及微型動物所處的環境密切有關。據不同文獻報道,微型動物對污泥的減量可以從10 % —90 % 不等 。
原生動物(protozoa)和后生動物相比,原生動物最大的優勢就是數量大,生長速度快。原生動物在活性污泥中的密度可達50 000 個/L , 其中70 % 左右為纖毛蟲。原生動物的干重約為活性污泥5 %。在活性污泥中纖毛蟲每6-12 h 繁殖一代,其繁殖速度要比附著型輪蟲快10 倍左右。可依據纖毛蟲的生息習性把纖毛蟲分成: (1) 捕食游離細菌的自由游泳型; (2) 在污泥或生物膜表面生息的匍匐型; (3) 用柄或腳附著在污泥或生物膜表面上的附著型等3 種類型。一般,自由游泳型的纖毛蟲的生長速度較快,但附著型纖毛蟲的捕食細菌能力較強。匍匐型的四膜蟲在指數生長期對細菌的捕食速度為500 —600 個/ h。附著型纖毛蟲則每小時可以消耗幾千個細菌,每小時消耗的細菌重量為自身體重的11.2 %。
原腔動物門(protocoelomata) 輪蟲綱(rotifera) : 輪蟲的特征是頭部有由一圈纖毛組成的圓盤,圓盤是輪蟲游泳和攝食的主要器官。在污水處理中出現的輪蟲可分成自由游泳型和附著型兩種。自由游泳型輪蟲的個體較小,一般僅在40 —200μm 之間。而附著型輪蟲的個體較大,一般在200 —900 μm 之間。與自由游泳型輪蟲相比,附著型輪蟲不僅體形較大,而且攝食能力更強。從污泥減量化角度講使用價值更高。在活性污泥中的輪蟲的數量可達4500 個/ mL。在生物膜中,可高達10 000 個/ cm 3 填料。
原腔動物門線蟲綱(nematoda) :線蟲的身體圓而細長,前端口器發達。在污水生物處理系統中出現的線蟲屬于自由生活型,體長在600 —1000 μm 之間。線蟲的繁殖速度要比附著型輪蟲快一倍,但在污水生物處理中的出現頻率和密度卻很小,因此從污泥減量的角度看意義不大。另外, Woombs 等人發現線蟲的需氧量僅占活性污泥中總生物需氧量的0. 03 —2. 7%, 對活性污泥的直接影響也較小。
環節動物門(annelida) 寡毛綱(oligochaeta) :寡毛綱約有3000 種蚯蚓,但只有少部分為淡水生。蚯蚓的體呈長圓筒形,由若干體節組成。由于蚯蚓體內具有豐富的酶系統,使得被吞食的物質經過2 — 3h體內酶的作用就形成了高度融合的有機無機復合肥——蚓糞。蚯蚓食量較強,每天至少能吞食和排泄相當于體重1 —2 倍甚至高達10 倍。張紹園對寡毛綱中的體蟲科(aeolsomatidae) 和仙女蟲科(naididae) 等進行了研究。張紹園在重力淹沒式膜生物反應器中引入蠕蟲,發現當蠕蟲數量在100 個/ mL 時,污泥產率為0.1 kg SS/kg COD,為常規污泥產率的四分之一。Ratsak 等發現每毫升污泥中蠕蟲高于20 —30 個時,污泥發生明顯的減量, 當污泥減量達50 %時并不對水處理效果產生明顯負面影響,在上海成功地進行了蚯蚓生態濾池的中試和生產性規模的應用。蚯蚓養殖污水土地處理還能顯著提高土壤對N H4+的吸附能力,達到了在提高污水處理脫氮效果的同時, 增加了土壤肥效。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甲殼綱(crustacea) :甲殼綱動物的主要特征是頭部和胸部程度不同地愈合成頭胸部,背面有大甲殼。污水生物處理中常見的甲殼綱動物有浮游生活的水蚤屬( Daphnia) 和劍水蚤屬( Cyclops) 。這類動物以攝食活性污泥為生,但其攝食污泥的能力以及利用來減少剩余污泥的研究尚無報道。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