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土處理垃圾滲濾液的探討
摘要:介紹了粘土處理垃圾滲濾液的作用機理和國內外研究概況。通過粘土作為處理介質,重點考察COD和氨氮的變化情況,對垃圾滲濾液的處理進行試驗,并通過物理化學法、生物法、土地法等常規處理方法的比較,提出粘土處理垃圾滲濾液的可行性和應用性。
關鍵詞:垃圾滲濾液,粘土,可行性,應用性
目前國內外對垃圾的處理主要有焚燒、填埋、堆肥以及綜合利用等方式。其中,垃圾衛生填埋以其相對費用較低、技術比較成熟成為我國現階段采用較廣泛的方式。垃圾填埋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滲濾液,是世界上公認的污染威脅大、性質復雜、難于處理的高濃度廢水,從填埋場的運行到封場后管理,都需要對滲濾液的產生進行有效控制。研究發現,滲濾液中含有多種毒性物質和致癌物質,如果在自然條件下降解,需要15年其COD、BOD值才能達到國家排放標準,而氨氮需要24~26年才能達到國家排放標準。滲濾液如果不經處理直接排放,將嚴重污染地下水、地表水和周圍環境,所以對排出的滲濾液進行妥善處理是十分必要的[1]。
1粘土處理垃圾滲濾液的作用機理
粘土是一種重要的礦物原料,由多種水合硅酸鹽和一定量的氧化鋁、堿金屬氧化物和堿土金屬氧化物組成,并含有石英、長石、云母及硫酸鹽、硫化物、碳酸鹽等雜質。粘土礦物的顆粒細小,在膠體尺寸范圍內,呈晶體或非晶體,大多數是片狀,少數為管狀、棒狀。粘土礦物包括高嶺石、蒙脫石、伊利石等,盡管它們的分子結合形態和晶體結構有所差別,但共同點都屬于硅鋁酸鹽,其晶體形狀都是層片狀的,層與層之間靠Si-O-A l-O間的
詳細內容請查看附件部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
如果需要了解更加詳細的內容,請點擊下載 201212110051427850.zip
下載該附件請登錄,如果還不是本網會員,請先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