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生態修復工程的組成與生態修復的指導原則
摘要:本文介紹了河道生態修復工程的組成,其包括計劃編制、計劃實施、效果評估、適應管理和成果宣傳五個相互聯系的組成部分。根據美國環保局對生態修復經驗總結,對包括河道在內的生態修復的指導原則進行了比較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生態修復,系統方法,指導原則
河道是包括土地、植物、動物、水體的復雜的生態系統。具有調節徑流、調蓄水量、去除水中有害物質、提供水生、陸生動物棲息地等生態功能,具有明顯不同于其兩側地帶的土壤和植被特征,支持著較高水平的物種多樣性、種群密度和生物生產率。
河流本身和河道的變化與周圍生態系統一致,同時又依周圍生態系統變化作相應調整,河道系統的功能通常處在流量、沉積物、溫度等其他因素決定的動態均衡狀態。當這些因素受到自然與人為擾動的影響,其變化超過一定的范圍時,這種動態均衡就可能被破壞,將導致生態系統的調整,通常引起與社會需求的沖突。在有些情況下,新的動態均衡最后得以形成,但這一過程通常需要很長時間,同時生態系統特征變化可能很大。
在過去特別是近幾十年,人類活動引起世界范圍內河道系統動態均衡的變化,人類活動通過控制、改變河道系統,以實現包括生活供水、工業供水、農田灌溉、水電、水運、廢物處理、采礦、防洪、休閑娛樂、保護魚類與野生動物群落等一系列的目的。人口的增加和工業、商業、居民區的發展加重了對河道系統的需求,這些因素的累積效益不但引起河道本身的巨大變化,同時也引起河道生態系統的巨大變化,這些變化包括河道水質變化、蓄水量降低、魚類和野生動物棲息地的喪失、美學和旅游價值的損壞,甚至喪失等。
隨可持續發展意識的增強,包括河道在內的生態系統修復問題,受到世界范圍內科技、環保等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我國水利部門為挽救生態敏感區的河道、濕地等生態系統,近年來水利部門對塔里木河、黑河、白洋淀等實施了應急生態輸水,取得良好的社會和生態效益。隨著科學發展觀認識的深入,我國對生態修復將更加重視,目前一些流域委已制定了生態修復規劃。參考國內外生態修復的經驗和教訓,本文對生態系統修復工程的組成和生態修復的指導原則進行簡要總結,為我國生態恢復工作提供他山之石。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
如果需要了解更加詳細的內容,請點擊下載 201402171033431583.rar
下載該附件請登錄,如果還不是本網會員,請先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