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魚草凈化黑臭河水的日變化試驗研究
摘要:測定了曝氣和非曝氣的2個植物凈化槽在1d中7個不同時間點的出水水質理化指標(pH、DO、COD、NH+4-N、TP)及植物葉片的葉綠素(Chla)、可溶性蛋白(SP)含量及過氧化物酶(POD)活性,另設空白槽為對照;試驗目的是研究各指標的日變化情況及相互關系,為提高梭魚草凈化黑臭河水的處理效率及其植物凈化槽的合理優化運行提供科學依據。結果表明,各水槽內所測指標的變化均在一定程度上與光強變化相關,對非曝氣植物槽的分析發現,在出水理化指標中TP濃度與光強的相關性最好(r=0.93,p<0.01),而在植物生理指標中SP含量與光強相關性最好(r=0.91,p<0.01);植物處理使出水的DO日均值增加了0.13mg/L,而曝氣植物處理則使其增加了1.8mg/L,曝氣是對城市黑臭河水進行植物凈化修復的必要輔助手段;曝氣植物槽對黑臭河水中COD和NH+4-N的去除率日均值比植物槽升高了7.1%和6.3%(p<0.01),TP去除率卻相應下降了38%(p<0.01);與非曝氣槽植物相比,曝氣槽植物體內Chla、SP日平均含量顯著降低(p<0.05)而POD活性顯著升高(p<0.05);光強和曝氣的變化能迅速而顯著地影響梭魚草的生理特性從而改善其凈化槽出水水質,是構建和優化黑臭河水植物凈化槽時值得考慮的重要調控因素。
關鍵詞:梭魚草,黑臭河水,水質改善,生理特性,日變化
利用高等水生植物對氮、磷等無機營養的吸收來防治水體富營養化是我國當前城市水環境治理領域的熱點研究課題,但以往的研究多側重于植物對富營養化水體的凈化效果,在利用植物處理嚴重富營養化甚至黑臭的城市河道水體時,關于外界環境條件(光照強度、曝氣與否)對植物自身生理特性的影響及其與水質凈化關系的研究極為少見。
梭魚草(Pontederia cordata),別名北美梭魚草,是雨久花科梭魚草屬多年生挺水或濕生草本植物,株高50-150cm,花紫色、花期長,葉圓筒形、葉和葉柄綠色,葉形大且美觀,具有良好的景觀效應,是不可多得的觀賞水生花卉7雖然近年已有少數有關梭魚草對富營養化及黑臭水體中氮和磷去除效果的研究,但尚未有梭魚草處理城市黑臭河水時對外界環境條件的生理響應及其相關機制的研究報道。本實驗以處理黑臭河水的梭魚草凈化槽為研究對象,分析了不同光強和是否曝氣條件下,梭魚草在1d不同時段的生理特性及對黑臭河水水質的改善效果變化情況,植物生理特性與水質改善效果間的對應關系,旨在為提高梭魚草凈化黑臭河水的處理效率及梭魚草凈化槽的合理構建及優化運行提供科學依據。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
如果需要了解更加詳細的內容,請點擊下載 201402271340530726.rar
下載該附件請登錄,如果還不是本網會員,請先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