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理念的城鎮污泥土地利用解決方案
摘要:介紹了GI的概念和特征,以及我國污泥土地利用技術路線和所面臨的風險。提出基于GI基礎上的污泥處理系統應分為四部分:污泥處理廠、土地利用管理區、穩定化填埋場、土地利用監測區。分析了上述系統符合GI關于布局及布置、與外部及自然的關系、服務功能特性、本身靈活性等特征。最后通過一個200t/d的污泥處理處置案例,解釋了技術應用的方法,并提出了與技術推廣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GI;城鎮污泥;處理處置;土地利用
GI是綠色基礎設施(Green Infrastructure)的縮寫,最早由美國自然保護基金(Conservation Fund)和美國
農業部(USDA)森林服務部門提出,旨在促使GI成為區域和城市規劃的組成部分,以有效保護當地的自然生態系統[1]。
近些年,GI 在發達國家被廣泛應用于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域和城市規劃當中,其涵義也因用途不同而異,例如加拿大的GI概念是指基礎設施工程的生態化,主要是以生態化手段來改造或代替道路工程、排水、能源、洪澇災害治理以及廢物處理系統等問題。
城鎮發展對于土地需求加大,人為活動與生態保護矛盾日益突出。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生態保護與城鎮發展兩者的協調成為其中關鍵,即如何合理規劃城鎮用地的擴張和有效保護生態系統的安全。
我國目前所面臨的城鎮污水處理廠脫水污泥的處理與處置問題,就直接并突出反映了上述矛盾。截至2011年,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廠投入運行已超過3000座,脫水污泥年產量也達到3000萬噸,“十二五”還將完成約3000座城鎮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屆時我國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污泥處置問題。
根據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土地利用是解決污泥問題最為有效的途徑之一。但是在我國無法消除人們對生態環境和自身安全的擔心,其原因并非是對于泥質標準本身的不信任,更多的是對于技術推廣使用后的標準執行程度的不信任。
能否在規劃設計中引入GI理念,通過辨識區域生態格局中重要的生態樞紐及其連接廊道,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精明保護(Smart Conservation)和增長(SmarGrowth)策略,為城鎮可持續發展留下空間,已成為一個現實而有意義課題。
全文查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