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有機污染指標與治理
更新時間:2014-06-17 17:45
來(lai)源:
作者(zhe):
閱讀(du):2433
河流有機污染指標與治理 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給生態環境帶來沉重壓力,世界上很多河流,湖泊等淡水體系在其所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都經歷了受到污染,污染加劇和生態退化的過程。然而隨著公眾環境意識的提高、污染治理技術的開發與實施、環境管理措施的完善以及大量環保資金的投入,目前這些發達國家的淡水體系大多數已逐漸消除污染,水質與生態狀況有了明顯改觀。不容樂觀的是,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我國江河水系有步發達國家的“先污染后治理”后塵的趨勢。我國七大水系中,除珠江和長江水質尚較好外,遼河、淮河、黃河、松花江水質較差,海河污染嚴重。
目前我國河流受有機污染較為嚴重,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遼河主要污染指標為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生化需氧量„。城市河段普遍受到污染。各城市典型水域仍以氨氮和有機污染為主。大型淡水湖泊:太湖、滇池、巢湖等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總氮、高錳酸鹽指數。 高錳酸鹽指數是指在一定條件下,用高錳酸鉀氧化水樣中的某些有機物及無機可氧化物質,由消耗的高錳酸鉀量計算相當的氧量,用IMn表示。高錳酸鹽指數是反映水體中有機可氧化物質污染的常用指標,但不能作為理論需氧量或總有機物含量的指標,因為在規定的條件下,許多有機物只能部分地被氧化,易揮發的有機物也不包含在測定值之內。 氨氮是指水中以游離氨(NH3)和銨離子(NH4+)形式存在的氮。人畜糞便中含氮有機物很不穩定,容易分解成氨。因此,水中氨氮含量增高是指以氨或銨離子形式存在的化合氨,這也是河流中氨氮的主要來源。
生化耗氧量(BOD)是“生物化學需氧量”的簡稱,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微生物分解一定體積水中的某些可被氧化物質,特別是有機物質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數量。其值越高,說明水中有機污染物質越多,污染也就越嚴重。 其他指標項還有化學需氧量(COD),石油類(如揮發酚),總氮,總磷等,應用到實際時,應根據不同的污染狀況測定不同的指標對河流進行調查與評估。 根據污染河水處理系統與河道的相對空間關系,河流治理技術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將河水引出河道水系,引入附近的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的異地處理法,其中截污工程是異地處理法的關鍵;第二類是在河道內建設處理系統,沿程進行河水凈化的原位處理法,如河道內的曝氣法、投菌法、生物膜法和化學法等;第三類是在河岸帶上建設處理系統,將河水分流其中進行處理的旁路處理法,如建于河岸的人工濕地處理系統、氧化塘以及多種形式的生物床或生物反應器等。
純化學的方法包括強化絮凝、化學殺藻(投加殺藻劑控制河道中藻類暴發)、化學除磷(投加鐵鹽促進磷的沉淀)和化學脫氮(投加石灰脫氮)等。強化絮凝技術是在一級處理工藝基礎上通過投加化學絮凝劑,強化去除水中各種膠體物質及細小的懸浮物質,可以在短時間內以較少的投資和較低運行費用而大幅度消減污染負荷使污染河道得到有效處理。但產生的底泥、泥渣等須妥善處置,否則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然而化學,化工污染也是河流的一大污染源,針對于此,由美國化學會(ACS)提出的“綠色化學”,目前得到世界廣泛的響應。其核心是利用化學原理從源頭上減少和消除工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反應物的原子全部轉化為期望的最終產物。綠色化學又稱“環境無害化學”、“環境友好化學”、“清潔化學”,綠色化學是近十年才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是一個 “新化學嬰兒”。它涉及有機合成、催化、生物化學、分析化學等學科,內容廣泛。綠色化學的最大特點是在始端就采用預防污染的科學手段,因而過程和終端均為零排放或零污染。世界上很多國家已把“化學的綠色化”作為新世紀化學進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如此從原料,制造過程和產出都杜絕污染,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才是江河治理和維護河流健康的根本手段。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