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廢水接觸氧化池中懸浮污泥和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比較
摘要:為了揭示接觸氧化池中懸浮污泥和生物膜菌群群落結構的異同,提取基因組DNA,采用PCR擴增與454高通量測序技術對兩者菌群測序并進行了操作單元(OTU)聚類分析、多樣性分析和分類學分析。
結果表明,懸浮污泥和生物膜菌群的高通量測序分析分別得到優化序列8256條和10592條,測序覆蓋深度都在80%左右,經過97%相似度歸并后分別得到570個OTUs和694個OTUs,菌群多樣性分析顯示懸浮污泥內菌群的豐度和多樣性都低于生物膜,懸浮污泥有356個屬的細菌構成,而生物膜內則有387個,都歸屬于21個門。懸浮污泥和生物膜內不僅存在共有菌種,也含有各自的特定菌種,說明不同的微環境使其有了相對應的優勢群落。通過這種差異的比較分析,更能準確地了解接觸氧化池中微生物的群落組成情況,有利于分析其與系統功能的關系。
印染廢水是很難處理的工業廢水之一,排放量約占全國工業廢水排放量的35%,具有水質水量變化大、成分復雜、COD較高及可生化性較差、色度高和PH值高等特點。采用水解酸化-接觸氧化工藝來處理印染廢水,通過其中微生物的作用,可以得到很好的去除效果。因此,了解工藝中微生物的組成結構和種群數量,認識種群的穩定性以及功能菌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則有利于我們了解和判斷此工藝的運行狀況。
生物接觸氧化法是介于活性污泥法和生物濾池兩者之間的污水生物處理技術,兼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的特點,接觸氧化池內2個區系微生物組成的相互作用可能影響系統的處理效率,但是由于大部分微生物不可培養,在實驗室分離培養的微生物只占總環境微生物的0.1%~10%,而以高通量測序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改變了傳統的研究手段,簡化了研究步驟,不需要對微生物進行分離培養,因而能夠動態研究微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可以真實的反映微生物的存在狀態,因此本研究主要通過提取基因組DNA,利用PCR擴增和454高通量測序技術分析了印染廢水接觸氧化池中懸浮污泥和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組成差異,對不同環境條件下微生物群落的組成差異進行了初步分析,為闡明微生物群落結構與功能的關系積累數據。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懸浮污泥與生物膜樣品取自江蘇某印染廢水處理廠接觸氧化池,該印染廢水處理廠采用”UASB反應池+好氧池+接觸氧化池”為主體的二級生化處理工藝(圖1),經多年的實際運行,大量監測數據表明,該工藝處理效果良好,出水水質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A標準。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
如果需要了解更加詳細的內容,請點擊下載 201409011043327812.rar
下載該附件請登錄,如果還不是本網會員,請先注冊